圣水寺片區現狀如何?

  承載文化資源和歷史記憶

  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待激活

  談到圣水寺片區,密集的工業遺產和工業建筑群落是離不開的關鍵詞。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中的內江火車站就位于片區內。三線建設時期,內棉廠、內鍛廠等代表性企業成立。此外還有西南醫用設備廠、長江機床電器廠、內江糖廠等一批企業。

  內棉廠曾是內江第一大國企,鼎盛時期員工人數達7000多人。“廠里有子弟校、運動場、電影院等等,是內江老工業基地的象征之一”。曾經的職工王斌回憶道。

  除了工業遺產,片區內始建于唐代的圣水寺還被稱為“中川第一禪林”,在四川佛教界享有盛譽,承載了內江的文化記憶。成渝鐵路、圣水寺、內棉廠、內鍛廠成為城市變遷的見證,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充滿歷史記憶的空間載體。

  不過,隨著體制機制的變革,鑄就輝煌的工業企業相繼走向衰敗,片區發展失去了產業動力。作為集歷史文化和工業文化精髓于一片的濱江地帶,正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空間無序、交通不便等問題。

  從桐梓壩大橋沿著壕子口路到內江火車站,不到兩公里長的路是圣水寺片區的核心路段之一,不少閑置的舊廠房外墻斑駁。“密度最高的可以說是藥店,一共有十幾家。”壕子口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均表示。

  藥店多,說明老年人多。“年輕人基本都到內江建成區的其他地方,例如對岸的東興區找工作。”王均介紹,老、破、舊,是片區基礎配套現狀。

  過去曾歷經繁華,現狀是老舊破,未來有望再度復蘇。“片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少見的集合了工業文化、歷史文化和濱江生態資源的城市核心地帶,對未來城市格局拓展具有重要意義。”內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通過片區改造更新,挖掘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推動內江城市文化內核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