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需重視基層應急隊伍的培訓、實戰演練等工作

  “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兩級應急隊的人員構成,主要還是由當地干部、居民和企業員工兼職。”當問及基層救援隊伍建設的“瓶頸”時,于波坦言,“救援能力仍跟目標有較大差距。”

  當然,省內部分市州也在基層不斷進行著探索。

  在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水寧村,當地建起的村級應急救援分隊按照每人20-30戶的標準實行“包戶責任制”。村黨支部副書記、救援隊隊長王學升說,“遇到小險情,基本可以自救,但遇到大險情,還是要依賴專業救援隊伍。”

  在成都市武侯區,消防救援大隊對4000余人的小區院落、沿街商鋪、生產企業三支走訪隊進行專門的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動員基層網格員走街入巷開展消防安全巡查檢查和消防宣傳提示,延伸了消防安全監管觸角,及時發現和糾治了大量動態火災隱患。

  據統計,全省已經組建了3.4萬余支村(社區)應急分隊。

  “隊伍建起來了,但保障才是關鍵。”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基層應急隊伍的建設,主體責任在區(市)縣一級,打通基層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最后一公里’,培訓、實戰演練等工作都要重視。”

  于波用一組數據向記者解釋,“近兩年,中央和省兩級共投入超4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兩級基層隊伍建設,但分到1902個具體點位,只能滿足基本保障。”

  對此,去年,四川專門出臺了《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工作2021年建設指導標準和監測評估細則》,將提升基層能力工作納入全省森林草原防滅火黨政同責考評事項,同部署、同督促、同落實。

  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還將探索實行‘清單制+責任制’管理,督促市(州)和縣(市、區)持續推進‘一主兩輔’基層應急力量建設,對推進不力的采取“兩書一函”形式,確保基層應急力量建設任務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