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文露敏 王成棟

  “請品嘗2022年第一碗蒙頂山茶!”2月12日,雅安名山區茶葉現代農業園區內,四川雅安雅雨露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職工們正在緊張地排練。再有兩個星期,大伙兒就要前往成都春熙路,“叫賣”蒙頂山茶。

  蒙頂山茶“下山進城”,始于2014年。這一年的省委一號文件,首次聚焦川茶轉型升級。隨后的八年之間,以“天府龍芽”省級大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抓手,四川不斷加快川茶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的全鏈條提質增效,進而實現川茶綜合產值增長2.5倍。

  在川茶綜合產值突破千億大關檔口,記者走基層、訪廳局,試圖解開川茶產業崛起的密碼。

  

  茶的故鄉和優質綠茶產區,卻有七成產能為他人“做嫁衣”

  “這是我們早就該做到的成就。”談及川茶產業賣過千億大關,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語氣復雜。

  四川是茶樹原產地、茶葉加工起源地、全國規劃的名優綠茶區。2014年前后,四川共有120多個產茶縣(市、區),茶園面積和毛茶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同時,得益于特殊的氣候,川南等地的綠茶2月前后即可采摘,比其他產區提前15天至20天,為全國同緯度最早,具有錯峰上市的獨特優勢。

  但四川千家萬戶種茶、千企萬廠制茶、千牌萬品賣茶換來的結果,卻是七成以上的四川產茶葉,只能以原料形式為他人做“嫁衣”。一個尷尬的數據是,2016年前,川茶對外直接出口幾乎為零。

  “都是四川產的茶,人家貼個自己的品牌、換個包裝,身價就不一樣。”四川龍溪茶業有限公司法人侯向華說,這一方面證實了川茶的品質與口碑,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川茶產業的尷尬。

  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和具備全國影響力的企業是關鍵。

  數據很直觀。2015年前后,全省4000多戶工商注冊茶企中,規模以上企業只有163戶,占比不到4%。同期,全川最大的茶企銷量,與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和云南等茶業強省龍頭的差距不小。

  “如果沒有名氣和實力,川茶的推廣和銷售始終打不開局面,產業效益也就上不去。”四川省茶葉行業協會副會長陳開義說,企業“小、散、弱”、品牌不彰是川茶產業做大做強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抱團品牌培育改變“原料茶”窘境

  產業做大做強是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那么,如何實現換道超車?

  龍頭企業隨后組建。2013年10月,在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的協調下,以原敘府茶業為主體聯合省內多家茶企共建的川茶集團成立。

  打造品牌是主抓手。“通過專家的論證和企業建議,我們初步形成了以品牌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從兄弟省份的經驗來看,品牌是茶葉種植管理方式、加工水平和推廣營銷效果的體現,是產業綜合實力的象征。

  到底如何打造品牌?

  建設區域公共品牌的建議被各方接受。“四川茶企‘小、散、弱’基本面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改變,只能政府從省級層面設立公共品牌,然后在推動全省企業使用、推廣這一品牌。”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小余說,區域公共品牌可免費使用,具備公益性,這對川內企業極具吸引力。

  2014年底,四川省川茶品牌促進會成立,130多家茶業“川軍”正式抱團啟動大品牌培育。隨后,川茶集團原創品牌“天府龍芽”被確定為川茶大區域共享品牌并在2016年正式對外發布。

  “這是一個創新,突出了鮮明的地域特征。”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何春雷說,作為全國茶行業第一個省級大區域品牌,“天府龍芽”融綠、紅兩大茶類于一身,為全國首次。

  但這注定是一條披荊斬棘之路。在“天府龍芽”設立之前,四川從未真正在省級層面設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相關經驗做法更是無從參考,只能邊推進邊摸索。

  “等于是平地起高樓。”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小余說,從一開始,四川就明確:不是所有的川茶都能使用“天府龍芽”品牌,只有符合相關生產加工標準、納入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通過獨特生產工藝和精選的產品,才具備申請品牌使用申請的資格。

  

  全鏈條提質增效,打一場川茶品牌崛起的“翻身仗”

  在聚力打造“天府龍芽”品牌之際,川茶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2018年,川茶被納入全省十大“川字號”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精制川茶納入全省“5+1”現代工業體系,加以重點打造。而脫貧攻堅,則為川茶擴產提質帶來了新機遇。

  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為?

  “種植端補短板、融合上增效益、加工端提質量。”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王云說,下游的品牌定位和龍頭企業已經對產業上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種植端補短板,重在良種化、宜機化和綠色化。近年來,四川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提高良種覆蓋率和茶園宜機作業程度。

  “一畝地每年多產10斤綠茶,能節省七成人力開支,售價高出兩三成。”樂山夾江華義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方義開介紹,自2018年改造后,公司的三萬多畝茶葉基地實現了采摘機械化、病蟲害防控綠色化,每年節約人力開支650萬元,增產30多萬斤、增收上千萬元。

  融合的方向,是茶園景區化。“采摘費搭配農家樂,一年多收入六七十萬。”成都蒲江縣爐坪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建明說,自2017年試水農家樂和茶園采摘體驗項目以來,旅游性收入在合作社占比逐年攀升。

  加工環節,重在工藝革新。自2014年以來,省級農業農村部門、經濟和信息化部門聯合持續推出加工企業改造提升行動,推動川茶精制化。截至目前,全省制茶企業清潔化加工率超90%,精制抽檢合格率達到99.0%。

  品牌引領補齊短板、提質增效之后,川茶成功打了一場“翻身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已有50家川內茶葉企業申請使用“天府龍芽”地理標志,國家級茶業龍頭企業達11家。同時,借助各類展銷活動,川茶成功打開中亞和歐洲等海外市場,川茶“原料茶”的地位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