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推進“三水”共治,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
《規劃》明確,要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強化河湖長制,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持續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還老百姓更多“岸綠水清、河暢湖美”。
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取水。完善國家—省—市三級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名錄,強化節水全過程監督,嚴格控制高耗水項目建設。到2025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33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幅度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加強生態流量監督性監測,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強化保障措施,落實監督責任,有效保障生態流量。到2025年,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滿足程度達90%以上。
強化水環境污染治理。深入實施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全面實現工業廢水達標排放。開展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到2022年,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到2025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比2020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建制鎮污水處理率明顯提升,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到2025年,實現75%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開展水生態保護修復。以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為重點,實施沿線河湖岸線修復、濱岸緩沖帶生態修復、河口濕地修復、河湖水域生態修復等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減輕人類生產活動和自然過程對湖泊(河流)干擾,恢復河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要求。針對不同重點流域開展天然生境恢復、生境替代保護、水生植物資源保護、“三場”保護與修復等工程,改善和修復水生生物生境。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鞏固提升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平,全面優化飲用水水源布局和供水格局,對水質不達標或存在環境問題的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整治。到2025年,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全面清理整改鄉鎮及以下飲用水源環境問題,深化面源污染防治,開展不達標水源地整治。
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對長江流域沿河湖垃圾填埋場、加油站、鉛鋅礦區、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等地下水重點污染源及周邊地下水環境風險隱患開展調查評估。到2022年,完成25個省級及其他類別的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圍繞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布設不少于2600個環境監測點位,初步摸清地下水污染分布及環境風險情況,建立健全全省地下水污染基礎數據庫及優先管控名錄。
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嚴格控制開發建設活動,保護修復湖泊自然生態環境,維護湖庫和重要水源地生態安全。對岷江、沱江及川渝跨界流域等開展綜合治理工程,提升沿線城鎮污水收集與處理能力,加快實施一批成熟度高、效益明顯的人工濕地、河流緩沖帶等項目。強化河湖長制,分解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任務要求,制定四川省美麗河湖評價標準,加強涉水空間管控,持續推動美麗河湖建設及試點。
加強自然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規劃》明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筑牢生態安全格局,加強重點生態空間保護監管,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加強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功能區、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大小涼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4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保護重要野生動植物資源,提升若爾蓋、石渠等黃河上游區域水源涵養能力。全面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充分考慮地理實體邊界、自然保護地邊界等,將生態保護紅線精準落地。
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加強長江、黃河上游綠化,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退耕還林、公益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以遏制草原退化、實現草畜平衡、提升草地生態功能為重點,開展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嚴格保護長江、黃河天然草原,以甘孜、阿壩為重點區域,對嚴重退化、沙化草原實行禁牧封育。實施若爾蓋、長沙貢瑪等濕地保護工程,建設西昌邛海、遂寧觀音湖、眉山東坡湖、瀘州長江濕地公園等一批試點工程。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橫斷山南段、岷山—橫斷山北段、羌塘三江源、大巴山、武陵山五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開展重點生物物種專項調查和評估。加強對黃河流域、赤水河、岷江、嘉陵江、雅礱江錦屏大拐彎段等重點流域的水生生物調查、觀測和評估,建立長江(四川段)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和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布局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站點,以紫莖澤蘭、鳳眼蓮、空心蓮子草、福壽螺等為重點,開展外來物種風險調查和評估。
加強生態保護監管。開展全省生態質量及狀況評估,定期發布四川省生態質量報告,全面掌握全省生態狀況變化及趨勢。以四川黃河流域、岷江流域上游為重點,開展區域、流域生態評估。在現有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礎上,統籌優化生態監測站點布設,推動一批重點區域、重點流域環境監測站點向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站點改造,逐步開展水生態、土壤生態監測及相關生態脆弱區地下水位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