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雙碳之下,人們的目光越來越多投向清潔能源。

  地熱是清潔能源家族的優等生,根據碳排放綜合貢獻數,若煤炭為1,地熱僅為0.01,僅比核電高出一點。

  四川地熱資源豐富,可利用總量位居全國第3位,是名副其實的地熱大省。但實際上四川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不足千分之三,已開發的中深層水熱型地熱多數都是溫泉洗浴。

  地熱大省為何燒不熱市場?記者向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普通用戶尋求答案。在探訪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但是”。

  從宏觀層面談地熱,沒有人說不好;談到開發利用層面,無數的“但是”排在后面——有政策方面的,有消費習慣方面的,有成本、技術方面的……

  從資源變成能源,四川地熱想要真正“熱起來”還需要很長的路。接下來,記者將分別從淺層地熱和中深層地熱兩個開發利用維度,探訪地熱遇“冷”的原因,試圖找到“但是”背后的癥結。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地熱大省為何“燒”不熱市場? 四川地熱遇“冷”調查

  地熱空調:經濟和低碳的兩難選擇

  買房搖號一年多,成都市民小陸終于“中獎”,戶型、位置、價格都還不錯,但她選擇了放棄,理由是“運行服務費太貴。”

  這個樓盤最大的賣點是環保節能:用地熱能取代電能,為建筑供暖制冷。但一算消費賬,運行服務費按平方收取,靈活性差、總價還貴。小陸自嘲:“買得起,住不起。”

  這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對地熱的態度——節能環保雖好,但便宜更重要。實際上,利用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在成都已有約20年的時間,但在用的17個建筑中,最難繞過的坎就是性價比。

  “熱”不起來的地熱

  天然的“地熱空調”,使用價格偏高導致推廣受限

  小陸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使用費按照每平米10元來算,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一年就要1.2萬。“我平時空調用的也不多,一年電費最多3000吧,節約8000買個好點的空調不香嗎?”

  在城市里給建筑供暖制冷的地熱主要指淺層地熱能,是指蘊藏在地表以下200米深度范圍內,儲存于水體、巖石等介質中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熱能。簡單來說,就像我們熟悉的人防工程能夠冬暖夏涼一樣,一直往地下走,溫度將不受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達到恒溫狀態。

  假設地下恒定20度,冬天的氣溫約8度,在地下循環一圈,就被加熱到了20度左右,采用熱泵技術加以利用,就可以給建筑供暖,夏天則反之。因此,淺層地熱能也被稱作“地熱空調”。

  2008年起,陸續有科研單位和政府機關組織實施了四川省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區劃和四川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現有的淺層地熱能資源,可支撐夏季制冷總面積33.5億平方米,冬季供暖總面積30億平方米。

  四川地熱空調利用幾何?并沒有統一的官方數據。成都市發改委2020年在接受四川在線采訪時曾介紹,成都僅有17個示范建筑項目配備了地源熱泵系統。據科研機構和施工方的不完全統計,我省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建筑項目約100個左右,其中成都超過一半。從比例上看,全省總利用面積只有1000萬平方米,占比僅有千分之三。

  省地礦局川勘集團曾參與淺層地熱能資源調查評價,也建設過一些地熱空調項目。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相對傳統空調而言,地熱空調前期投入較高,之后每年還有運行維護費用,建成后一般5年左右才能回本,更適用于商業辦公等需要長期用能控溫的場所,民用住宅吸引力不強。地熱空調就是用得越多越劃算。”上述負責人表示,在一些需要24小時恒溫的場景中,算長期賬,地熱空調具有優勢。

  但在成都已實施的項目中,受技術成本、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即便是商用領域,吸引業主建設也得靠補貼。成都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項目主要建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因為當時國家對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出臺了針對示范項目、示范市(縣)的補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