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起來的地熱

  碳排放綜合貢獻小,但四川缺少地熱大規模使用的市場需求

  地熱是一種全天候穩定的不靠天吃飯的清潔能源。西南石油大學地熱能研究中心主任祝效華介紹,根據碳排放綜合貢獻數,若地熱為1,只有核電能夠低于1,其他無論是化石能源還是清潔能源表現都不如地熱,煤炭最高達到100,水電也有2。

  應用到城市建筑領域,地熱空調與傳統的空調相比,可節省30%-40%的能源。

  具體到個案,成都東站使用了1700多根高強度塑料管埋到地下100米深的位置,讓水在管中循環流動與土壤巖石換熱。在理想狀態下,成都東客站地源熱泵整個冬季平均開機100天,每天運行12小時,消耗總電量大約為200萬度,但卻能輸出約900萬度電量的熱能。而若使用電鍋爐,則需要消耗1000萬度電。兩相比較,成都東客站的地源熱泵系統在冬季大約可節約800萬度電,折合人民幣400余萬元。

  在低碳節能方面,地熱被寄予厚望。

  國家層面早在2017年發布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就描繪出我國地熱的首份發展藍圖,提出五年內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億平方米。就在今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提出2025年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再翻一番的目標。

  “最近幾年,地熱供暖制冷方面確實有較大發展,但是主要在北方。比如,雄安新區以地熱利用為主打造‘無煙城’,全域已基本實現清潔取暖。”西南石油大學地熱能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杰說,環保壓力之下,北方的供暖用能迫切需要清潔能源替代,地熱供暖的設備和技術也在不斷成熟,企業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是完全可以出利潤,實現市場化運行的。

  康盛股份是地熱綜合開發利用的龍頭企業。公司在北方運營了10多個項目。四川康盛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平健看來,北方的經驗南方無法復制。“北方供暖是硬通貨,南方卻是個性化選擇。” 張平健說,在北方做項目,政府有供暖辦,領導抓供暖,力度完全不一樣。

  “落”不下來的地熱

  產業扶持政策不充分,地熱空調集中利用在四川尚無先例

  在南方,企業遇到的第一個尷尬就是找不到政府主管方。

  今年初,一家大型企業打算在成都東部新區落地一個集中式供暖制冷項目,借鑒雄安新區的模式,建設一個地熱利用示范區。

  此前,成都的地熱空調項目以單體建筑為主,業主自己建自己用。地熱示范區類似集中供暖模式,在一個片區規劃幾個地熱能源站,通過管道系統連接片區的各個建筑,實現規模化供暖制冷服務。

  東部新區是一片規劃待建的新區,布局能源站就是建設基礎設施,在一張白紙上畫圖的成本更低,企業測算過,預計投入13.5億元,預計可以為300多萬平方米的建筑供暖,每平方米收費10元,理想情況下預計投資8年可以回本。

  成本問題解決了,但到了落地層面遇到了障礙。拿著投資方案,企業先找到了東部新區的招商部門,得到的回復是:項目涉及到需與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施工問題,建議與公用事務管理部門對接;第二個部門看了方案也犯了愁:區域內沒有相關規劃,建議找戰略規劃部門;第三個部門更加坦率:我們只有執行權,需上級拍板才行。“皮球”踢了一圈,企業最終得到的建議:找成都市上相關部門,最好是找到市里的分管領導。

  一圈跑下來,前后對接了半年,項目仍在“漂浮”中。“每個部門都說地熱好,但是每個部門都在打鼓。” 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地熱集中利用在成都尚無先例,部門不敢接也不知道怎么接,企業也同樣困惑。

  其實,成都早在2019年就出臺過《成都市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試點工作方案》,提出綜合運用財政、投資、稅收、土地、價格等政策手段,加大對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試點示范項目的支持。

  具體到個案項目,政策仍然“漂浮”。祝效華表示,雖然地熱供熱技術已趨于成熟,但地熱產業發展還存在諸多瓶頸。其中一個制約點就在于政策。我國地熱能產業扶持政策不充分,目前關于地熱能財稅支持方面的法律法規,缺乏實施條款和落實細則,對優惠稅率和補貼力度等激勵政策沒有統一明確的標準。

  “地熱從來沒有享受過光伏或者鋰電那樣的補貼,但是技術體系仍然在精進和優化,說明地熱還是被行業認可的。”前述企業的負責人還在嘗試對接政府,他認為,雙碳的背景下,地熱應該擁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