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張庭銘
12月2日,第十個全國交通安全日。“10”這個數字,往往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十年間,成都交通發生了哪些變化?
12月2日,記者從成都市交管局獲悉,十年期間,成都市人口增長581萬人,超過了2000萬,市域公路和城市道路里程增加153.7%、機動車保有量凈增260萬輛,位居全國第二位,在市政工程持續大建設的嚴峻挑戰下,城市路網運行基本穩定、通行效率有效提升,交通擁堵指數排名長期保持在全國15-20名左右。
為啥十年間成都市建域道路里程增加了153.7%,擁堵排名卻在全國15-20名?這要從成都交警十年期間強化智慧交通建設、優化社區交通警務、多措并舉治理交通擁堵“大城市病”的措施說起……
從1.0時代走向3.0時代
演繹精細化交通組織的時代變遷
據了解,10年期間,從推出“機非時空分離法”,進入以分離機動車、非機動車及行人平面交通沖突為主的路口精細化交通組織1.0時代;到實施“路口禁左、路段調頭”、“右轉彎車道與公交專用道共用”舉措,進入精細化交通組織2.0時代;在到深挖路口現有資源,把路口放在路網中再認識,取消部分禁左措施,合理優化禁左時段,推廣“直行待行區”,標志著成都進入“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路口精細化交通組織3.0時代,成都交警演繹了精細化交通組織的時代變遷。

通過對路口時間資源、空間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從路口到路段再到路網通行效率的整體提升,成都交警正演繹著精細化交通組織的時代變遷。。。。。。目前,成都市范圍內已設置135個“雙待”模式路口,以“微創手術”消除64個擁堵節點,路口車輛排隊長度明顯縮短,有效提升城市通行效率。
“望聞問切”片區微循環除痛點
有效治理交通擁堵“大城市病”
“這兒附近很多都是老舊小區,路又窄,兩邊有時還有車子亂停,從這里路過的車子、電瓶車、行人都不少,就很容易堵起,路面也比較混亂。” 這是青羊區財大社區晏書記在成都交警組織召開的片區交通組織優化及管理研討會上反映的交通問題,而這里的“痛點”也困擾著附近群眾。。。。。。
為此,成都交警優化社區交通警務,將交通管理融入社區治理,通過“望聞問切”治理有“癥狀”的片區,有效打通城區中小街道“毛細血管”,最大限度保障了城市路網穩定運行,目前,已實施25個片區微循環,完成施劃102個停車場,增加停車泊位291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