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規律
換種改種應對市場波動
初冬的眉山市東坡區,綿延的山坡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果紅葉綠。
11月28日一大早,當地崇仁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同年便組織了十幾人采摘愛媛。“這兩天的愛媛,口感極好,所以來收的人特別多。”
東坡區種植了12萬畝愛媛,位列全省第一。早在2007年,當地就有3個種植戶最先引入愛媛試種,現年77歲的李同年正是其中一員。
“當時,我們主要是引進愛媛的枝條進行高換。”李同年,是種橘的“老把式”。在換種愛媛前,他轉包經營了一個120畝的果園,里面大都為椪柑、臍橙等品種,在他看來亟需改種升級。
“水果這種東西,種的人一旦多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李同年說,通常一個品種的柑橘大面積推廣種植4至5年后,就需要更換品種,否則就可能出現因產量劇增引起的“果賤傷農”。
他的這一看法,也確有行業支撐。以臍橙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臍橙產量從1974年的年產400斤,發展到1998年的近億斤,價格卻從過去的2~3元/斤,下降到現價1元/斤左右。
作為省內傳統柑橘產區,眉山當地素有柑橘改種換種的傳統。李同年說,當年他其實一共引進了十多個柑橘品種,但一番試種后,他發現唯有愛媛38號和家鄉“水土相符”,且口感和品相皆出類拔萃。所以,他很快高換了1000窩愛媛38號。
隨后的兩三年,李同年的愛媛接連投產,但效益卻讓他始料未及。
“賣不出去,很多都爛在了園子里。”由于是新品種,彼時來東坡收購愛媛的省內客商寥寥無幾,李同年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外地客商。然而,愛媛先天皮薄肉嫩,對運輸要求較高;而彼時當地還沒有專車收果,果農們大多將摘下的果子用竹筐打包,交給客商散運,所以導致愛媛在運輸過程中損壞率極高。
雖然虧了錢,但李同年仍然看好愛媛的好品質并堅持種植。2012年左右,東坡區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愛媛38號,而隨著消費認知度的不斷提高和運輸的提檔升級,這種早熟雜柑逐漸成為市場的“寵兒”,“我印象中,最近幾年愛媛的地頭價已經達到4-5元/斤,最火爆的時候,地頭價甚至達到斤10元/斤。”李同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