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
成都平原以西,龍門山脈連綿起伏、巍然屹立,經過數億年的演變,成為地球地質演化過程的活檔案。
連接成都、甘肅的成蘭鐵路穿過龍門山中部,從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攀爬,建設難度之大、安全風險之高、環保控制之嚴,世所罕見。其長達20公里的躍龍門隧道穿越龍門山斷裂帶,從2013年建設以來,相繼遇到了高瓦斯、高巖溫、高地應力、硫化氫、巖溶富水、軟巖大變形等“攔路虎”,被視作全線“超難隧道”。
經過近9年的奮戰,11月28日,躍龍門隧道左線實現貫通。“超難隧道”如何成功“躍龍門”?


不瞎干,用科研和創新破難
“超難隧道”難在哪?中鐵二院成蘭鐵路項目經理周躍峰介紹,成蘭鐵路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在世界鐵路建設歷史上極為罕見,而躍龍門隧道地處汶川地震災害核心區,地形陡峻,嶺谷高差懸殊大,地質災害頻發,“是成蘭鐵路難上之難”。
這一條隧道,就有幾個全國第一:輔助坑道規模全國第一,早古生界非煤有害氣體逸出段落長度全國第一,五億年前寒武系高地應力軟巖在變形段落的長度全國第一,單隧穿越地質地層時空長度全國第一。

面對清晰可見的困難,建設者們科學應對。
中鐵十九局成蘭鐵路項目副總工程師劉國強的辦公室門口,掛著“劉國強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4個牌子。“這個創新工作室專門開展施工重難點的技術創新,目的只有一個:早日打通躍龍門隧道。”劉國強說,工作室17人均是生產骨干及技術人員,囊括隧道建設各工種。
工作室帶頭人除了劉國強,還有他的師父、中鐵十九局首席隧道專家王俊濤。倆人從2013年躍龍門隧道開建之時就來到現場,面對沒有借鑒可借鑒的一個個難題,和中鐵二院、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院校合作,開展課題研究。
2016年,隧道將下穿高川河,由于多年山洪泥石流,河底堆積物太多,常規辦法難以判斷河床的真正位置。“建設急,但也不能瞎干。”劉國強和山東大學合作,開展超前地質預報探測的研究,準確探明前方富水體的精確位置、富水量的大小、破碎帶的規模等,確定了施工方法、加固措施和治水措施,安全、成功穿過高川河。該課題“深長隧道重大突涌水災害預測預警與風險控制關鍵技術”于2017年獲得山東省科學進步一等獎。
不畏難,改變思路、解決綜合性難題
躍龍門隧道里,多條施工通道交錯,全隧有130多個“十字”和“丁字”交叉路口,為指引安全,洞內特意設置了交通燈。建設高峰期的時候,多輛車輛進出,僅3號斜井每天進出車就達560車次,為此,建設者特意研發了“長大隧道施工交通調度安全管控系統”,進行綜合調度。

這樣的綜合施策,是躍龍門隧道建設的一大特點。成蘭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成蘭指揮部指揮長肖霞林介紹,躍龍門隧道的10余種不良地質,單個攻破都有一定難度,它們聚集在一個洞內,帶來的難度系數成幾何倍數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