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海貝 這里曾是南亞廊道的節點之一?
隨著發掘推進,考古人員在包括鐘家梁子等多處遺址中還發現了海貝等隨葬品。這種來自海洋的稀有物品出現在數千公里外的金沙江流域,證明即使早在3000多年以前,險峻的地貌也未能阻止人類互動交流的步伐。
結合史料記載,考古人員認為,白鶴灘水電站涉及的區域,極可能是南亞廊道支線上的一處節點。

南亞廊道在四川境內的線路,其中一條便是從成都出發經邛崍、滎經、漢源、西昌、會理,最后渡過金沙江到達云南。如果說西昌所在的安寧河谷是南亞廊道在四川境內的主線之一,那白鶴灘水電站淹沒區所在位置,便可能位于這條巨大線路網絡中的一條支線。來自海洋的海貝,便極可能沿著路網來到當地,并因其稀有,被人們當成身份象征埋藏在墓中,仰或是貨幣,更可能是裝飾品。
這種推測存在邏輯上的可行性。與華彈鎮隔江相望的,便是云南巧家縣。在金沙江大橋建成之前的歷史中,華彈鎮就是連接川滇兩地的重要通道,直到白鶴灘蓄水前仍在使用的華彈渡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古渡口——洼烏渡。清代道光十三年(1883)設立洼烏巡檢司之后,這里尤為繁華,在不到一公里的華彈古街上修筑起“六宮四廟”,作為各路客商的集會之地,見證了川滇融會之盛貌。

三國研究學者羅開玉先生曾經認為,諸葛亮“五月渡瀘”的渡口,一個在會理,另一個可能便在此處。而從地理位置上看,此說似為可信。向北沿黑水河溯流而上,過普格,翻螺髻山,便可直達邛海之濱;向南過華彈古渡,即到巧家縣城,沿馬樹河、老店河東進,就進入了昭魯盆地。而此次白鶴灘考古中發掘曾龍田遺址,便是位于黑水河岸邊,這也算是為這條交通路線添加了一個注腳。

事實上,在更早的歷史時期,兇險的金沙江也沒能阻隔兩岸的交流。例如在巧家小東門墓地中出土的陶器,就與鐘家梁子遺址中的石棺葬出土的陶器十分接近。這表明,在商周時期,金沙江兩岸的人們就具有了相同的考古學文化面貌。
如今,華彈古鎮已沒入金沙江,但在此處的考古成果卻在日益向人們揭露一處被埋在歷史深處、不為世人所知的文化與人群。商周之際,巴蜀之邊疆,西南夷靡莫之前身,這群人是怎樣一步步納入中華文明之中?這不僅對研究先秦時期金沙江中游與安寧河流域、金沙江兩岸川滇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也可能會揭示出一種多元一體文明形成史上的嶄新模式。
所有圖片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