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罕見陶器器型 它們是哪個部族先民所創?
在白鶴灘庫區發掘中,位于華彈鎮的鐘家梁子遺址成果豐碩。遺址面積將近4萬平方米,分布在落差達70米的斜坡上,考古人員在此發現各類遺跡319個,其中墓葬287座,出土了陶、石、骨、貝等1600余件文物。

在這些陪葬品中,一種黑陶盤口罐是迄今為止僅見于鐘家梁子遺址的獨特器型,年代在商周時期。鄭萬泉表示,在金沙江中下游地區發現的商周時期陶器上,多使用裝飾風格接近的波浪紋、刻劃紋、戳印紋等紋樣,但器型卻各有特點。這種黑陶盤口罐,就連相鄰的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遺址中,以前也未曾被發現過。“或許我們可以推測,在整個西南夷,深山峽谷將這片區域分割成很多小的地理單元。因為交通閉塞,在文化演進的過程中,最終在共性之外,演繹出自己的個性。”

這些器物的細微差別,均是考古人員探尋歷史的密碼。史料記載,在漢代的川西南,生活著邛都、徙、筰都等部族,“當烏東德和白鶴灘發現不同的器物類型,是不是意味著商末的此處便有不同部族的人群生活?”
這個疑問,有望通過體質人類學研究得到答案。此次考古發掘,在鐘家梁子遺址的墓地中發現了一百多具保存較好的人骨。省考古院正在和南開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人骨/牙齒同位素分析、牙結石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環境考古綜合研究等,嘗試解決人群遷徙和人地關系、生業模式等學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