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王井懷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近年來,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在中國逐步恢復,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朱鹮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達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野外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升級”的直觀證明。
最近一段時間,從南方到北方,從內陸到海濱,消失多年的珍禽異獸在上演“王者歸來”:在祁連山保護區,紅外相機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荒漠貓;在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有人拍到已消失30多年的三只棕頸犀鳥;黑龍江東北虎進村、云南亞洲象北遷、鯨魚出現在深圳大鵬灣,也接連登上熱搜……
一只只可愛的動物,用它們的活動軌跡丈量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修復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個,總面積超過1.7億公頃,占陸域國土面積18%,提前實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提出的2020年達到17%的目標要求。
珍稀動物們熱鬧起來,民眾也開始逐漸適應新的相處模式。9日,“上海100個小區出現貉”的新聞登上了熱搜,專家表示,這說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已廣泛存在于上海這座大都市。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呦呦鹿鳴、鳥鳴空谷也是現代化生活中最美妙的音符。
不過,野外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降低,是提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強心劑”,卻不是放松保護的“麻醉針”。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不能“降級”,還要繼續“升級”。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制定的《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北極熊、大白鯊等易危物種“在未來一段時間,其野生種群絕滅的幾率較高”。一些專家也表示,野生大熊貓的保護仍然面臨不少挑戰。況且,“降級”只是少數,有更多瀕危物種的保護力度亟待加強。
從全球來看,人類和自然仍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變化的挑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仍然承受著很多災難。我們樂見各國在生態環境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有更多可以分享的經驗,也期待即將在中國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能形成更多共識、促成更多合作,讓更多生物生活在“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