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侯沖 田姣/文 郝飛/圖

  3月10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西部金融中心》月刊上線。對于這份月刊,湯繼強期待已久。

  這位西南智庫首席執行官、首席研究員,在3月10日舉行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新征程”研討會上熱情地表示,四川日報以《西部金融中心》名義創設月刊,關注金融中心建設,為大家提供溝通、探討、交流的平臺。

  一次小型的交流會已經開始。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哪里?挑戰和機遇又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湯繼強現場當起了圓桌論壇的主持人,與省內部分知名金融機構負責人一起探討。

  主持人:

  西南智庫首席執行官、首席研究員  湯繼強

  嘉賓:

  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長  王軍

  太平洋產險四川分公司副總經理  趙建國

  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總裁  阮江

  四川金融資產交易所董事長  王世杰

  談可行性

  能帶動成渝兩極和輻射周邊城市快速發展

  主持人:關于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討論由來已久,重慶、成都兩地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設這一塊都作出過很多部署,在中國的金融版圖中,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是否可行?

  趙建國:在全國的金融版圖中,西部的金融機構來在市場上占比為27%,金融資產總量占比達到19.3%。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金融資本能支持經濟發展,帶動成渝兩極和輻射周邊城市快速發展,所以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

  王軍:成都金融指數很高,人才建設和基礎設施條件非常好,成都的金融要素市場也更為完善,作為我國西南地區準一線城市,輻射的作用不僅局限于西南地區,未來還可能輻射到東盟地區。此外,成都在科技創新方面也有諸多實踐,所以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成都有能力也有需要。

  王世杰:西部要成為金融中心,從中國的經濟結構來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站在西部,僅看成都、重慶單個城市,都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唯一的可能就是成渝兩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從操作層面看,能否共建,還得看兩個城市有沒有協同的胸懷和氣度。

  主持人:大家對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都有很多理性的思考,但是如何才能實現呢?

  阮江:要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需要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政策支持,兩地需要出臺更細化的政策方案;二是數量多、質量高的金融機構能為金融中心建設提供助力,所以需要培育更多實力更強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三是亟需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目前成渝兩地的金融人才還十分欠缺,但成都高校眾多、環境宜居,能吸引更多人才,這也是未來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潛力所在。

  王軍:在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時,我們需要明確金融中心的“定位”。金融中心建設不一定要靠量大取勝,更多的還是要服務西南地區的實體經濟,按照實體經濟需求、需要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而非求大求全。

  談挑戰和機遇

  利用西部地區獨有的差異化態勢,創新金融業態

  主持人:剛才大家談了可行性,但是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面臨哪些挑戰?

  阮江:在建設過程中,挑戰是自然衍生出來。就算在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也會有競爭。他給你的政策,我給你雙倍,這種無序競爭就是挑戰。

  金融機構怎么發展、金融服務怎么創新、怎么加快建設,都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做一些引導,避免資源重復配置。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機構引進方面,(成渝)雙方要達成有效互補。

  主持人:如果西部金融中心是一個傳統的金融中心,那么會很吃虧,你比不過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方。那么金融科技能否成為西部金融中心一條新賽道,從而實現“變道超車”?

  王世杰:這意味著西部金融中心創建難度更大。因為西部科技人才不突出,我們面臨既缺少金融人才又缺少科技人才這兩個短板。我認為應該從經濟建設抓起,從金融人才著手,把西部金融機構總體不良率、企業融資水平降低到可以跟東部媲美的水平。“結硬寨,打呆仗”,穩扎穩打,才能見效。

  阮江:我認同變道超車。像我們保險行業,最缺的不是最高端的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領域的高科技人才,最缺的是有信息技術基礎同時懂金融行業的人才,知道怎么把信息技術與金融相結合。

  趙建國:金融科技,不一定要探討多么高大上的問題。我舉個例子,比如牦牛,對于很多牧民而言,牦牛就是整個身家,一旦發生意外他就破產了。我們針對這種情況推出了“牦牛保險”產品,化解牧民風險。再比如我們針對脫貧群眾推出的“防貧保”,幫助他們抵御因病、因學等帶來的返貧風險,也是創新。

  主持人:所以可不可以這么說,西部金融中心建設中,金融科技最大的應用場在農村,這是我們的優勢。

  阮江:金融中心建設一定是差異化的。倫敦、香港、北京、上海這樣的金融中心,是服務最高端的金融業態。但是業態只有一種嗎?比如在發達的地區,沒有做牦牛保險的,但是我們就做了。有了牦牛保險的增信,銀行更愿意給牧民貸款。這種金融形態,是西部存在的。利用這種差異化態勢,就是我們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