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十三五”期間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工程60余個、有效保護濕地近500萬畝
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17年,我省就出臺了《四川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多措并舉,全面加強濕地保護。
探索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52個,濕地公園54個,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29個;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處、國家重要濕地名錄2處、省重要濕地名錄7處,濕地分類分級管理體系基本建立,“若爾蓋國家公園”正在積極創建。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機遇,川渝兩地林草部門攜手打造“一軸兩翼”高品質宜居濕地,形成若干調研報告,編制完成“高品質宜居濕地保護修復方案”,探索多元化濕地保護利用機制邁出新步伐。

上述負責人介紹,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川西高原濕地一度出現濕地面積縮小、生態水位下降、沙化旱化加劇等嚴重問題。“十三五”期間,四川將濕地保護治理納入大規模推進綠化全川行動,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工程60余個,落實濕地生態效益補償2.33億元,有效保護濕地近500萬畝。

經監測,全省濕地每年涵養了長江流域入海口30%的水量,補給了黃河上游13%的水量。2020年,全省濕地生態價值已超過2100億元,較2012年提升15%以上,36種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7種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棲息地得以恢復并擴大。
此外,我省還于2019年啟動了全省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工作,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泥炭沼澤碳庫面上調查、核查工作,為準確繪制泥炭沼澤“空間分布圖”奠定了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