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
1月11日,記者從西南交通大學獲悉,近日,在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軌道交通新型供電制式車輛與車載儲能技術”的支持下,采用非接觸感應原理實現電能傳輸的新型無線供電制式城軌車輛在中車唐山廠成功下線,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城軌車輛供電制式由“有線”到“無線”的突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城軌車輛無線供電制式的技術壟斷,西南交通大學何正友教授帶領的團隊作為項目核心技術團隊并主持了課題——“軌道交通非接觸供電技術”,發明的大功率高效無線供電技術及其系統方案得到成功應用。
據了解,在新型無線供電制式城軌車輛開發工程中,西南交通大學承擔了“軌道交通非接觸供電技術”課題的核心理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任務。歷時三年多,完成了城軌車輛無線供電系統的頂層設計與核心技術突破,突破與掌握了城軌車輛無線供電系統的功率提升、效率優化、分段供電平穩切換、長距離能量傳輸等核心技術,于1月完成了國內首套500kW動態無線供電系統的原理樣機研發,在15cm間隙下,實現系統傳輸效率大于90%。西南交通大學聯合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進行工程化設計,成功實現了城軌車輛無線供電裝備研制與運行調試,其中,車輛和地面供電系統的技術方案由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提供,包括能量發射系統、分段供電系統、能量接收系統、高效電能變換系統等。

這項核心技術的關鍵在哪里?記者了解到,無線供電技術可能取消傳統軌道交通依賴于“弓網”受流取電的供電“辮子”,大幅提高軌道交通供電的靈活性和安全性,是城市軌道交通未來理想供電方案之一。從2010年開始,在中國工程院錢清泉院士的指導下,西南交通大學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并開展了軌道交通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技術的創新研究,突破了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中基于組合式逆變器的功率提升技術、動態耦合調諧技術、分段供電平穩切換技術、魯棒穩定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從10kW小功率/靜態無線供電到500kW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及其原理樣機研制。2013年10月,成功研制國內首臺40kW動態無線供電軌道原理樣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經過團隊十余年堅守大功率無線供電核心技術攻關,團隊在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技術領域取得豐富研究成果,出版學術專著《軌道交通無線供電技術》,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發表IEEE transactions 論文30余篇。
據了解,何正友教授團隊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博士后13人,獲批四川省國際合作基地、西南交通大學(交通)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四川電力公司聯合研究院、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團隊致力于電氣化交通-電網的交互融合,軌道交通無線供電技術等領域的理論創新、技術攻關與裝備研發。主持國家重大科研儀器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
西南交通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