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新產業模式有望降低風險和損失
“從整個產業來看,規模化是轉型的必經之路。但從四川省情和傳統來看,散養戶不會也不能全退出。”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李學偉說,無論是出于眼下完成6000萬頭年度出欄任務、促農增收考量,還是今后穩定川豬產量和市場行情,都不能放棄散養戶。
8月14日,全省進一步做好生豬恢復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四川給出答案:今后,要常態化防控非洲豬瘟疫情、強化金融手段托底、推廣新的產業模式,以分散、降低散養戶的風險。
“把非洲豬瘟防控當成當前保障川豬復產的頭等大事。”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胡向前介紹,目前全省已建立由13.2萬人組成的縣、鄉、村三級防疫人員+屠宰環節駐場的官方獸醫網格化管理體系,組建了省市縣三級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專班。同時,建立高速公路和省際公路入口檢查站862個,嚴防非洲豬瘟輸入、擴散。
金融手段托底,最重要的方式是保險。
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省正在謀劃提高生豬的保險覆蓋面,僅上半年,通過政府補助、養殖戶出資等方式,全省共承保生豬1344.88萬頭,保額123.73億元。
新的產業模式,實現散養戶和龍頭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主要推廣‘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模式,將過去只由散養戶承擔的風險分散到不同的參與主體上。”省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這樣,散養戶的信心才能提上來。”(記者 史曉露 王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