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養殖場出欄占比首次超過散養戶

  “養了半輩子豬,頭一次落單。”說起不愿意養豬這個話題,63歲的孫繼述直觀感受是:本村微信群里已沒人再談合伙買飼料,也沒人再交流生豬話題。這位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鎮白石村養殖戶說,附近村鎮的散養戶基本都已“洗腳上岸”。

  與之相對的,是周邊規模化養殖場不斷落地投產。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是去年6月簽約的藍潤集團生豬全產業鏈項目。該項目投產后年出欄200萬頭——相當于巴中年出欄量的一半。

  “說實話,這個結果挺意外。”提及散養戶和規模化養殖場的“一退一進”,省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說。

  去年川豬復產時,四川省就明確“抓大不放小”,即抓住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場建設與投產,但不放松散養戶的復產步伐。去年開始四川省對散養戶出臺金融支持穩定生豬生產八條措施等鼓勵引導性政策。

  不少散養戶也承認,去年至今是四川近年來對生豬養殖戶支持力度最大、最有針對性的時間段。

  但結果卻不樂觀。統計表明,伴隨著本輪復產,川豬生產端的規模化趨勢明顯。上半年,散養戶的生豬出欄量已由占全省總出欄量的60%下降至46.2%。這也是四川歷史上,規模化養殖場(年出欄500頭以上)出欄占比首次超過散養戶。

  生豬散養戶有“兩怕”:養不活、不賺錢

  散養戶為啥觀望、退出?記者走訪發現,原因有二:怕養不活、怕不賺錢。

  怕養不活,是害怕尚未有疫苗的非洲豬瘟疫情卷土重來。“只要出現一個病例,整村生豬一個都不剩。”眉山東坡區養殖戶周明說,前年他在外地養豬時遭遇非洲豬瘟,剛剛購買的上百頭仔豬和數十頭即將出欄的育肥豬一夜之間全部被撲殺,初步估計損失近20萬元。

  哪怕養得活,養殖戶還怕不賺錢。因為,眼下養豬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的未來走向不明。

  樂山井研縣四合鄉養殖戶蔣學友說,當地8公斤重的仔豬售價1600元,等于常年一頭出欄肥豬的價格,且飼料成本也在不斷創新高。

  省農業農村廳監測,8月13日,全省仔豬均價104元/公斤,較2月份上漲50%左右。同時,飼料價格也步入上漲通道,目前,玉米市場價已達2.6元/公斤,高出同期小麥價。

  “現在補欄10頭,加上人工,到出欄的成本投入將近4萬元。”蔣學友說,眼下是當地近年來肉價最貴時段,也是養殖成本最高時段。

  高成本,自然介意價格走向。“肉價好久會跌,跌多快?這兩個整不清楚,我就不去冒險。”養了15年豬的自貢沿灘區養殖戶李響說,即便眼下豬肉價格小幅攀升,他還是想觀望一段時間。因為,一頭仔豬從補欄到出欄,要五六個月。這期間,如市場陡變,自己很可能虧本。

  “生豬市場走向誰都沒法下定論。”省畜科院副院長何志平坦言,從供給端來看,生豬產能在不斷恢復,“四川和其他養豬大省都在加快補欄。”但在需求端,則面臨著新冠疫情、餐飲業和旅游業恢復程度等多種不可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