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袁城霖)5月29日傍晚,達州市達川區翠屏街道新南社區金絲街柏林巷路口,市民王珍的煙柜、冰柜攤點上,天藍色的圍擋格外顯眼。走近看,三塊圍擋圍住了攤位的兩側,剛剛好“裝”進攤點;圍擋間焊接聯結,與地面通過膨脹螺栓固定。

  “這樣子美觀、規范。之前城管有時會干涉(擺攤),現在不會了。”王珍說。

  王珍今年66歲,其丈夫喪失勞動能力,常年住院、吃藥,兒子在工地上打零工,家庭經濟較為困難。

  “設立圍擋,把流動攤點變成固定攤點,利于市民經營。”翠屏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杜棚說。

  實際上,在翠屏街道,這樣的攤點不少。

  新橋社區茂華街某火鍋店門前,77歲市民王登明的修鞋、擦鞋攤點,同樣有天藍色圍擋固定。此前,王登明的攤點在兩三米開外的大樹下。“我們跟火鍋店老板商量,把攤點移到門店的屋檐下,這樣可遮風擋雨。”杜棚說。

  這些攤點是專門為困難群眾設置的。

  翠屏街道黨工委書記宿都介紹,按照“四城同創”和拓展“地攤經濟”促進就業、關懷低收入群體的要求,街道辦和城管部門各司其責,在轄區內開設臨時攤位。由于轄區寬闊區域較少,故采取分散設置攤點和集中設置攤區相結合的方式。

  攤點的確定有一套標準。宿都說,由群眾自行上報,社區組織核查、評議,進行公示,確定相對困難群眾名單。在原來擺攤的區域內進行規劃,在不占用消防通道、不影響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劃地為界統一標識。

  “圍擋起著標識作用,明確為政府部門統一確定和規范的攤點。”宿都透露,已在各社區共計設置47個。

  在石家灣社區石家灣路富麗楠山小區對面人行道上,設置了成片攤車。“這一帶沒有大型農貿市場,人行道相對寬闊,于是設置30個攤車,供周邊居民及攤販販售蔬菜、水果等。”宿都表示:“依照‘誰到誰用’原則。社區工作人員值守攤區,攤販入駐時報備、登記即可使用攤車。”

  “所有攤位均采用天藍色外觀,寓意對干凈、整潔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用者須負責攤位衛生,及保證攤車不被損壞。隨著‘地攤經濟’推進,攤區的設置、管理及規模將在探索中逐漸完善和發展。”宿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