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洪災之后,大橋下方河床被抬高15米,地形地貌發生變化。經過安全評估等一系列前期工作,2015年3月,施工隊伍進場開始樁基施工,2017年汛期前完成墩柱施工,2018年汛期后開始梁體施工。

  “今年綿茂公路綿竹段力爭實現全線貫通,為此,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科學有效組織,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搶抓時間進度。”杜愛軍說,施工人員在存在安全隱患的地災點、隧道進洞施工便道、橋梁樁基施工點設置鋼棚洞,隧道橫洞洞口上方及施工駐地的山體增設主動安全防護網,各施工點設置安全哨,安排人員觀察周邊情況。

  場地受限 施工一度靠人力

  綿茂公路綿竹段全長47.49公里,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危險性高。其沿線有42座橋梁、18座隧道,存在崩塌體、泥石流、堰塞湖、不穩定滑坡體等,穿越的地質災害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地質災害類型,影響范圍涵蓋綿茂公路整個施工區域。

  土石方爆破、開挖削坡等施工作業,更增加了次生災害的發生概率。“小木嶺大橋建設工地地勢險要,兩側山體飛石頻繁,高位山體崩塌時有發生。”杜愛軍說,在樁基施工期間,施工人員在河畔修建臨時駐地,一天晚上突遇飛石,將施工人員砸傷。為保證安全,項目部在小木嶺大橋周邊的山體上挖洞用于工人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