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知名企業家由于在疫情期間未捐款,遭受網友抨擊,不少網友認為其做法與其他企業家相比,顯得有些太“冷漠無情”了。事實上,近年來類似的事件曾多次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民營企業在重大社會事件面前展現的“社會責任”也格外引人矚目。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李正國針對此類現象,建議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輿論環境,適度把握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并且厘清自媒體“正常監督”與“惡意抹黑”的界限,建立專門機構,聯手網絡治理部門,專門對接民營企業“輿情”維權。

  “網絡逼捐”現象

  過分要求適得其反

  “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構建法治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輿論環境也至關重要。”李正國表示,疫情發生初期,不少企業紛紛捐款、捐物,但在此期間,部分企業選擇其他方式提供便利服務時,卻受到網友質疑。

  李正國表示,對于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要堅持適度,保持克制,既要有利于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又要民營企業自覺承擔與其實力相匹配的社會責任,對于單靠民營企業解決不了的復雜社會問題,不應對其予以苛責,而需要政府、企業、全社會攜手共同努力。

  “此類事件,其實只是當前現狀的一個‘縮影’。”李正國說,從網絡世界“網絡逼捐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現象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如果長期被大眾“道德綁架”,被要求承擔過分偏離其使命的社會義務,勢必適得其反,成為發展桎梏。

  此外,在李正國的建議中,還列舉了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輿論“困境”,其中包括民營企業的發展缺乏正向輿論宣傳和引導、面臨輿論危機時維權難度大等問題。

  建議建立專門機制

  對接民營企業“輿情”維權

  如何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輿論環境?李正國認為,可從營造自由、平等的營商環境,形成尊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良好風氣兩個層面進行。即在社會層面,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理解“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合作、重信守諾、親商清商、尊商護商的營商環境,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形成鼓勵創新、勤勞致富、合法經營、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此外,李正國建議,厘清自媒體“正常監督”與“惡意抹黑”界限,堅決杜絕道德綁架、道德指控等。同時,進一步完善政商協調溝通機制,加快制訂和完善政商交往正負面兩張清單,健全企業訴求的受理、處理、督辦、反饋制度。并建立“輿情”維權機制,聯手網絡治理部門,對民營企業反饋的“輿情”事件迅速處理。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鄧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