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陽七旬老人、畫家舒增堯在疫情期間閉門創作,在5月完成自己的一個“大工程”——手繪15米長、人物上千個、建筑百余棟的《柏社古鎮墨蹤》。畫中,留著鍋鏟頭的胖娃娃,身穿紅色對襟馬褂,牽著兔兒燈在街上開心滑行,還有廟宇、茶館、市井百姓……生動描繪出上世紀30年代古鎮過年的景象。

  畫作中的柏社古鎮,位于如今的四川德陽旌陽區柏隆鎮。這幅畫作被當地百姓稱為德陽版“清明上河圖”。

  長卷載民風 上千人納入畫幅

  這幅《柏社古鎮墨蹤》高50厘米、長15米,以長卷形式生動描繪出上世紀30年代左右的過年景象,承載著包括舒增堯在內的不少德陽人的兒時回憶。老人介紹,《柏社古鎮墨蹤》共有1000余人物和100余棟建筑。反映了德陽市旌陽區柏隆鎮(當時的柏社鎮)的風土人情及各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況,是柏社鎮當年繁榮景象的見證,也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畫中,陜西館、火神廟、南華宮等帶有移民文化內涵的會館,作為小鎮地標建筑而存在;鎮子周圍分布的大大小小的祠堂,有數十家;廟宇、茶館更是那個時代繁榮景象的見證。

  “留著鍋鏟頭的胖娃娃,穿一身紅色對襟馬褂,左手牽著一個白色的兔兒燈在街上開心地滑行。”在舒老先生細致地勾勒下,老弱婦孺、商賈名流、市井百姓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柏社古鎮墨蹤》局部。 ↑《柏社古鎮墨蹤》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