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草圖就修改了2個月
“選擇柏隆鎮這個地方是因為這里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佳的地理優勢,也有富饒繁榮的鄉土人情。”為了準備這幅作品,舒老先生翻閱了大量文字資料,深入到柏隆鄉村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掌握大量一手資料后才開始構思落筆,“去年6月開始構思,僅草圖就修改了2個月,大部分內容是疫情期間完成的。”舒增堯介紹說。

“我想通過這種方式,把柏隆鎮過去的民間風貌留給后人看一看。”舒老先生說,想讓年輕一代通過看到這幅畫了解當時百姓的生活,了解當時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應該傳承的東西都消失了,畫這幅畫的目的就是想讓后輩把它們重新找回來。
考慮到古鎮本身古樸淡雅的懷舊風格,他采用國畫中的工筆淡彩點染,整體畫風顯得更為典雅。
最終,這幅15米長、0.5米寬的畫卷中,囊括了1000多位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身份的小人物,賣雞鴨的農民、賣狗皮膏藥的小販、演折子戲的川劇草根戲班子、街頭卜卦的算命先生、給人理發的剃頭匠、酒館里洽談生意的商人、賣西洋眼鏡的老板等躍然紙上,生動地展現了川西壩子的生活風情。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旌陽區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