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綿陽市平武縣平通羌族鄉村民黃海盤算著收入,心里喜滋滋的。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他家的農家樂收入超過1萬元。隨著旅游“回暖”,黃海牽掛起260公里外的九寨溝來。建設中的九綿高速將平通與九寨溝的路程縮短到2個多小時。“高速路通了,可能省外的、國外的游客都會多起來。”

  隨著持續不斷的基礎設施建設,昔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條條希望之路將幸福生活“送”到眼前。特別是隨著以成都和九寨溝為“支點”的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形成“閉環”,讓沿線多個昔日受災縣(市、區)參與到“大九寨旅游盛宴”中來。

  □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余如波 徐中成 徐登林 燕巧 陳碧紅

  旅游路:昔日地震災區聯成“旅游環線”

  從成都到九寨溝,是串聯起三星堆、九寨溝、大熊貓這“天府三九大”的旅游核心線路。昔日,這條以國道、省道串聯的環線,如今正讓位于由成綿高速公路復線、九綿高速、九寨溝到川主寺的山地軌道交通、川汶高速、都汶高速等組成的新環線。新線路使得這條“黃金線路”全程縮短到8小時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環線也將“5·12”汶川特大地震多個受災縣(市、區)串聯起來——從成都向北,沿成綿高速公路復線途經什邡、綿竹,轉入九綿高速,經江油、北川、平武直達九寨溝,再經規劃中的山地軌道交通到達川主寺,通過川汶高速,經松潘、茂縣到達汶川,最后沿都汶高速經都江堰返回成都,由此形成一條“大九寨旅游環線”。正在建設中的廣平高速,將廣元市青川縣納入進來,經廣元還可接入西北地區的游客。

  在青川縣騎馬鄉的廣平高速施工現場,自復工以來,勞務班組現場負責人陳宇一直沒回過家,“班組70多人沒一人休假,都想趁天氣好,把工期往前趕。”

  陳宇有一個“私人心愿”——交通情況改善后,能讓家鄉的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更多人所知曉,“這里有大熊貓、川金絲猴等1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都是自然的瑰寶。”

  生態路:天府旅游名縣“種子選手”扎堆

  擁抱青山綠水,讓發展更具潛力。在去年開展的首批天府旅游名縣評選中,環線沿途的8個地震受災縣(市、區)入圍候選縣名單,占比達五分之一。

  在綿竹市清平鎮“金色清平”景區,小火車載著游客緩緩前行,沿途山谷風景如畫,仿佛駛入童話世界。

  曾經,清平鎮是中國四大磷礦基地之一。在遭受地震、泥石流的重創后,從2017年開始,清平鎮按照“礦區變景區、礦車變火車、礦工變第三產業從業者”的思路,將處于九頂山自然保護區內的井硐進行封閉,并進行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在此基礎上,打造旅游觀光小火車等旅游項目,發動群眾發展民宿,高峰期每日接待游客可達數千人。

  平武、北川等地也相繼關停相關工礦企業,選擇“綠色崛起”路線。如今,北川羌族自治縣已擁有1家5A景區、4家4A景區,旅游及相關產業稅收占本地稅收20%以上,旅游總收入也從2007年的1.39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02.03億元。

  發展路:大項目撬動大發展,惠及更多群眾

  復工后不久,九綿高速厄里村特大橋建設迎來新進展——在克服了地形復雜、山谷大風干擾等因素后,大橋主橋墩柱完成封頂。

  九綿高速概算投資超過400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超1.6億元,主要難在地形復雜,橋隧較多。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周邊其他交通建設項目上。

  我省克服重重困難,在高山峽谷間嘗試打通一條新環線,目標正在于帶動沿途,特別是地震災區走上快速發展道路。

  新環線不僅幫助沿途地區分享到文旅產業發展的紅利,九綿高速、川汶高速還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陸上通道,將在區域協同發展中起到更加關鍵的作用。

  受此撬動,一系列產業項目接踵而至。

  “五一”小長假期間,成都都江堰市李冰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功能區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總投資550億元的成都融創文旅城包括水雪世界、酒吧街等六大業態,其中,部分項目將于5月30日開業。

  在茂縣,中國古羌城計劃追加3億元投資,用于推進羌王夜宴等演藝項目提檔升級,同時還策劃推出以羌城為背景的實景劇,增加文化旅游的厚度。

  投資29億元的綿陽華夏歷史文化科技產業園也在加緊施工中。該項目旨在填補當地游玩項目的短板,預計每年可為綿陽江油市帶來200萬人次的接待量,目前周邊酒店、農家樂也進入建設高峰。“疫情對旅游造成短期影響,我們也在抓緊時間提升‘內功’,以更好姿態迎接未來旅游產業的大爆發。”江油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