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成渝高速的建成奠定了整個西南地區公路交通發展的基礎。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成渝高速的建成奠定了整個西南地區公路交通發展的基礎。
  老成渝公路。  老成渝公路。
 成渝兩地的交通往來,從陸路上講主要存在“三山一江”地理上的阻隔,分別是龍泉山、縉云山、中梁山和沱江,這三座山都是南北向,而成渝之間的通道均是東西向,存在天然沖突。 成渝兩地的交通往來,從陸路上講主要存在“三山一江”地理上的阻隔,分別是龍泉山、縉云山、中梁山和沱江,這三座山都是南北向,而成渝之間的通道均是東西向,存在天然沖突。

  A

  談成渝地理

  封面新聞:成都和重慶是四川盆地的兩大經濟重鎮,各自的地理區位如何?

  戴賓:在我們的區域經濟研究中,對于一個地區來講,有兩種城市是最容易發展起來的,一種是處于區域的地理中心,正中位置;一種是處于區域對外聯系的交通要道上面,也稱為“門戶城市”。對于老四川來講,成都重慶正好就是這一對完美的存在。成都是老四川的地理中心,而重慶就是出川的天然門戶,因為它處于長江水運的通道口,所以成都和重慶都是發展相對更好的城市。但是在過去,受制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重慶和成都之間并沒有特別發達的交通聯結,在現代交通方式出現之前,四川的交通主要是通過水運連接起來的,一定程度影響了兩地的發展。

  封面新聞:從地理條件上來看,兩地主要的阻隔是什么?

  何恩懷:我們從地圖上來看,成渝兩地的交通往來,從陸路上講主要存在“三山一江”地理上的阻隔,分別是龍泉山、縉云山、中梁山和沱江,這三座山都是南北向,而成渝之間的通道均是東西向,存在天然沖突。

  據我的了解,成渝之間的通道可上溯至秦漢時期的驛道和水運,隨著時代變遷,再到明清時的小路和棧道等,不過這都是供行人、馬匹和馬車、船只使用的。真正意義上的“公路”則要追溯到1933年建成的成渝馬路,這是一條可供汽車通行的公路,也是我們所稱的“西南第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