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嘉陵江捕撈量逐年下降

  46歲的陳志德是順慶區的一位漁民,有15年捕魚經歷。“2004年開始捕魚,就在小龍到青居這一段。那時候能捕到一些珍稀魚類,如江團、白甲魚等。”陳志德說,隨著技能的提升,2015年,他的捕魚收益達到了最高,一年下來有10余萬元。但捕魚事業也從這個時期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近兩年來,過度捕撈使得嘉陵江順慶段的魚類數量銳減,漁民收益也大幅下降。

  1月8日,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陸域交叉檢查組來到南充,看到嘉陵江平靜的水面、清澈的水質,檢查組成員心中既有欣喜也有悵惘。“嘉陵江里從前有60多種魚類,現在有十幾種已經見不到了。”四川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說,由于捕撈量超過了魚類繁殖可負載的數量,長江漁業的天然捕撈量從1954年的42.7萬噸,下降到如今不足10萬噸,僅占全國淡水水產品的0.15%。保護長江,保護青、草、鰱、鳙“四大家魚”基因庫刻不容緩。

  “從2016年開始,四川春季禁漁制度將禁漁期延長到了4個月。而這次十年禁漁,力度前所未有。”張志英說,魚類的生存繁殖能力很強,通過這十年禁漁可以有效保護長江現存的魚類。“這是好事,不然以后嘉陵江、長江真的沒魚了。”記者采訪中,準備上岸的老漁民們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轉型

  捕魚者變身“美容師”

  “轉型是必由之路。”陳志德說,實際上,兩年前他就聽說嘉陵江要禁捕,所以一直在準備轉型,江面打撈是一條不錯的路子。他已經跟朋友合伙開了一家打撈公司,主要業務是承接政府的服務外包,打撈嘉陵江江面的漂浮物。

  “目前打撈公司聚集了14名退捕轉產的老漁民,工作地點還是跟過去一樣,不同的是我們成了嘉陵江的‘美容師’。”陳志德說。

  在儀隴縣,漁民何江承包了兩百畝土地,計劃種植花椒。同縣的漁民劉偉忠則告訴記者,他將利用自身的駕駛技術,從事貨物運輸。

  “為了幫助退捕漁民順利轉產,南充市設置兩年過渡期,為漁民提供生活補助。”南充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五個縣市區都對漁民基本狀況進行摸底評估,預計春節前將漁船及漁具回收補償、生活補助、轉產轉業扶持、獎勵資金支付到戶。

  “更重要的是為漁民找到新的就業路子。”南充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退捕漁民一部分就地轉產發展種養業,一部分轉為江河湖垃圾清理工,還有的進入農業園區務工,選擇外出就業也是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