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頭“老黃牛”
“基本隨時能在科室找到他”
“對不起,楊主任今天的手術排滿了,可能只有術間的幾分鐘時間。”17日下午,記者提出約見楊文凱,普外二科護士長朱莉如是回復。晚上7時30分,記者在手術室醫護人員進出通道口見到楊文凱,他穿著手術衣,還未吃晚飯。在四分鐘交流后,他匆匆走進手術室,“病人已經麻醉,等著手術。”
這是楊文凱當天的第五臺手術。12月,普外二科總手術臺次128臺,其中三、四級手術112臺(屬高難度手術),均由楊文凱主刀或指導。朱莉告訴記者,年前一個月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加上學生放假,病人特別多。
“楊主任平時每天從早上7點多至晚上11點多,基本都在科室。”普外二科醫生廖小強說,楊文凱就住在醫院家屬樓,科室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給他打電話,無論白天晚上,他都會很及時地趕到,“31日下午5點多楊主任結束手術回家吃飯,之后回到科室,晚上10點多他還在查看病房,詢問病人的情況。”
大竹縣人民醫院會計師陳良將與楊文凱是同一年參加工作的。“我對他太了解了,平時也不跟誰交流,一說到工作就眉飛色舞。”陳良將透露,楊文凱患有高血壓已有七八年,幾年前在家中發生過一次暈厥。
在陳良將看來,除了楊文凱自身責任心強,科室的特殊情況也使他不得不多投入精力。縣醫院的醫生團隊很難招到研究生,且招到的本科生專業不一定對口。由于醫學行業的特殊性,外科醫生至少需要10年,才能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楊文凱作為主任,承擔的工作任務重,還需要去教、帶科室的年輕醫生。”他說。
一位“技術控”
晚上回家還研究手術錄像
陳良將透露,普外曾經是醫院相對較弱的項目,為發展普外,幾年前醫院將普外劃分為兩個科室,專業發展。普外二科涉及燒傷整形、肝膽外科、小兒外科三個專業。楊文凱的專業是小兒外科,但作為主任,他需要掌握全部專業。
“多年前,醫院沒有操作室,他在家里用塑料盆,一邊鉆個洞眼,模擬腹腔鏡縫合打結技術,他愛人罵他是神經病。”陳良將介紹,近四年楊文凱領銜開展的三級醫院關鍵技術和縣級醫院新技術攻關達20多項。
去年,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派出團隊到大竹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帶著楊文凱做肝膽胰專業方向的手術,楊文凱下班后在家中研究手術錄像。“白天搞臨床都忙不過來,只有晚上抽時間搞科研,研究新技術。”他說。
12月初,普外二科接收一名患者,準備做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是普外科的標志性手術,全省鮮有縣級醫院能獨立開展,如果成功了,將極大提升團隊的士氣。”楊文凱背負巨大的壓力,12月25日經過10余小時的手術,成功了。術后并發癥狀也未發生,前幾日,患者已經出院。
“希望能攻克更多的手術難題,救治更多的病人。”楊文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