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文/圖

  錦江區錦江府TOD(靜桉北苑)小區所在地在考古勘探時意外發現了多座明代窯址,為明蜀王府燒磚的窯址。考古發掘完畢后,按照保護方案,少量采用搬遷保存,大部分原址回填保護。

  然而原址回填后如何保護利用,卻引起了小區居民們的爭議和擔憂。近日,諸多錦江區錦江府TOD(靜桉北苑)小區業主便在問政四川上反映:窯址回填區綠化利用情況不佳,文物保護工作不力,所謂的優化改造與預想大為不同,“窯址這樣簡單圍起來,是否變相占用了業主的公區面積?”“能否像打造IFS古跡廣場那樣盡心打造?”

  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錦江區相關部門也已組織項目業主推進窯址回填區綠化利用工作。

  擔憂:

  小區內的明代窯址保護利用措施簡單, 會否影響居民利益?

  “我們小區里有一大片圍起來的地,下面是明代官窯。”據在問政四川上反映問題的廖女士介紹,她購買了靜桉北苑的房子,雖然房子還未交付,但一直關心著小區的建設進度。沒想到有一次到小區閑逛時,發現小區內有一大片地用柵欄打圍,與小區公共區域完全隔離。

  “我們購房的時候就知道這片區域下面是一片明代窯址,已經回填保護,當時開發商承諾有專門的綠化方案,沒想到現在就只是鋪了一層非常丑陋的草皮,稀稀疏疏,顏色不統一,并用欄桿圍住,相當不美觀。而且這片區域和小區的公共區域存在高差,旁邊還是水渠,”廖女士說:“如果只是簡單打圍,未來小孩在此玩耍攀爬,極可能出現不慎摔落的后果。”

  草地下為13座原址回填的窯址

  廖女士介紹,很多小區業主對這塊窯址的利用十分關心,2021年時就曾咨詢過錦江區文體旅局對這片窯址的保護情況,“當時對方告訴我們會對這片區域進行優化改造。但目前距離交房僅剩幾個月,現呈現和預設完全不符合。我們很想知道,這片區域是否屬于小區?如果不屬于卻在規劃紅線區域內,是否變相占用了業主的公區面積?文物保護很重要,但后果不能讓老百姓買單。”

  還有居民表示,錦江區對文物保護有諸多成功案例,如IFS南廣場為南宋時期遺址,被打造成古跡廣場,既保護了文物,又讓市民有幸一睹古風古韻,另外大慈寺和太古里的完美結合也成為錦江區獨一份的打卡地。“希望開發商和相關文物部門對這片區域盡心改造,而不是放任不管,敷衍了事。”居民呼吁。

  按照廖女士指引,記者來到位于成都市錦江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內的小區建設現場。這是一個還未交付使用的小區,雖然房子已經封頂,小區內還能看到挖掘機等在進行忙碌施工。小區的兒童游樂區附近,的確有一片空地被欄桿圍住,空地上植了簡單的草坪,下面就是廖女士所指的明代窯址。

  回應:

  窯址價值重大 已明確保護利用方案

  “我們在2019年的時候就發現了這片窯址。”錦江區文管所所長包紹遠介紹,早在2019年,靜桉北苑小區所在的地塊,在出讓以前按程序進行了地下文物勘探,發現了大量遺跡,并很快展開了考古發掘工作。經考古發掘,該地塊內分布的主要是明代窯址,“是給明蜀王府燒磚的專用窯址,也是成都地區首次發現的大規模的明代窯址群,豐富了明代蜀藩王的考古內涵,填補了四川明代窯址考古的空白,是重要的古代歷史遺跡,對于研究當時社會環境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基于窯址的重要價值,經文物專家研究、論證,最終確定將位于地塊中心且保存較好的4座窯址整體異地搬遷,用于室內展示,另外的12座保存較好且相對集中的窯址則進行了原址回填保護。為保護回填窯址,錦江區相關部門將文物保護相關事宜列入土地出讓公告,明確了土地競得方的文物保護職責。此外,還明確了管理和養護的相關要求,如遺址保護管控區內,原則禁止任何地面開挖作業。如需鋪設行人步道、綠化草坪,在不改變現有排水坡度及方向基礎上,只能采用墊土抬升再施工方式實施。此外,所有施工作業必須采用人工作業,嚴禁施工機械開挖,地面綠化也不得栽種灌木以免破址窯址等。

  未來:

  將打造開放式文物保護利用空間

  記者了解到,在小區居民對窯址區域保護和使用情況提出質疑以后,錦江區文體旅局已再次向項目開發商明確:遺址回填區域必須優化為綠化空間,推進社區和小區共建共享、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包紹遠介紹,這塊窯址的保護目前狀態良好,每座窯的下面都有監控檢測設備,地面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為監控設施供電。遺址上方還建有檢修通道和通風口,確保出現安全隱患時能迅速處置。在接到小區居民投訴以后,錦江區文物部門已在第一時間組織開發商、業主單位以及相關專家進行了研究論證,指導開發商優化綠化方案。未來,窯址保護區域將再覆土30至50厘米后,栽種淺根系綠植,加設棧道、步道、休息座椅等設施,讓遺址區更加美觀,使該區域成為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間,成為小區的一部分。

  開發商相關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目前小區還在建設、尚未正式交付,因此此前明代窯址區域采用了修建圍欄的方式,既保護地下窯址,同時也保障項目施工安全。未來,按照文物部門要求,將這里打造成可以使用的綠化休閑空間。包紹遠也呼吁小區住戶在使用綠地的同時愛護窯址,“它們已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了600多年,見證了明代成都地區的生產生活,希望大家能夠好好保護,與文化遺產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