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環路非機動車道像搓衣板似的,騎下來屁股都不是自己的了”“騎行三環搓衣板路,‘喜提’爆胎”……近日,網上出現了不少“吐槽”成都三環路非機動車道的網絡帖子。
數據統計,成都騎行人口規模已經突破200萬大關,全民騎行已經成為綠色、低碳、環保的城市表達。騎行是深受廣大運動愛好者的健身方式,不少成都騎友都“打卡”過繞城綠道、三環等路線。
記者注意到,三環路部分非機動車道卻受到了不少質疑——使用了看上去像鋼板材質的鋪設材料,整條車道由無數長方形板材拼接而成,相鄰兩塊板的連接處有水平錯位,導致騎行過程中顛簸感十分明顯。
為何三環非機動車道要鋪設這種“鋼板路”?這條“鋼板路”的行駛體驗究竟如何?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三環路非機動車道使用“拼圖法”建設
網友吐槽:像“搓衣板路”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成都三環騎行”,立即出現不少關于三環路非機動車道的討論,有騎行者表示三環騎行非常愜意,但美中不足的是,“搓衣板路”十分顛簸。
“兩米一個縫,人都要抖麻木。”“騎一圈下來,屁股抖得都沒感覺了。”“我上班是從十陵立交騎到鳳凰立交,電瓶車開到上面,雙手都是麻的。”在大家的帖子中,“抖”,出現的頻率最高。
除了騎行體驗不好以外,安全也是大家探討的重點。有網友表示,部分路面高低落差大,騎行時如果控制不好車輛極易摔跤。“尤其是下雨天,路顛簸又滑,太容易摔跤了。”
這樣的“搓衣板路”,對車輛輪胎也是考驗。記者看到,不少市民表示自己有在上面爆胎的經歷。
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成都三環路進行擴能提升,三環路全線的非機動車道使用“拼圖法”完成,板材是事先在工廠生產好的,現場不用切割,直接組裝即可,這是成都市在市政道路中首次大規模采用該種手法建設非機動車道。報道中提到,這種非機動車道實際上采用了新材料、新手法,避免了道路建設的噪聲和揚塵,還減少了30%的施工時間,將占用道路資源的時間縮到最短。

實地探訪:
部分板材鉚釘缺失,相鄰板材存在落差
使用“拼圖式”方法建設的非機動車道,使用7年之后,行駛體驗感如何?2024年8月,紅星新聞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非機動車道表面帶有防滑花紋,每塊板材使用四顆鉚釘固定。部分板材的鉚釘已經不見了,只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坑洞。每塊板材的寬度目測約1米多,兩塊板材連接處的縫隙十分明顯,部分相鄰板材還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高低錯位。
騎上一輛自行車實地感受,記者發現,騎行顛簸感十分明顯,幾乎每路過一次板材交接處都會有一次明顯的抖動,由于板材的寬度不寬,抖動的頻率十分高。騎行十分鐘后,記者明顯感覺到臀部和手部被抖得有些麻木。
“我很喜歡騎三環路,因為沒什么紅綠燈,騎得很暢快,綠樹成蔭的騎行環境也很棒。但就是這個‘鋼板路’實在顛得難受。”一位在三環上騎行的市民說。
現場也有騎行者反映,雖然板材表面有防滑花紋,但是在下雨天,道路面防滑性并不好。“上次騎車的時候下了點小雨,騎在上面又顛又滑,手機夾在車架上都摔掉了。”
一名長期騎電瓶車,通過三環非機動車道上下班的市民告訴記者,騎電瓶車的顛簸感也非常明顯。
回應:
進行調平處理,設置警示標志
對市民和網友反映的這些問題,記者咨詢了成都市路橋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
該負責人介紹說,三環路非機動車道采用工業化預制鋼筋砼蓋板鋪裝,厚度為14cm。設計上選擇工業化預制板鋪裝,主要是因為三環路非機動車道位置下方有1米寬的電力淺溝。“如果采用常規的鋪裝方式,需對電力淺溝進行大量遷改和保護,因線纜無預留長度,施工難度較大,且需分路段停電施工,施工周期長,遷改費用高,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同時為了日后電力淺溝管線維護方便,最終選擇工業化預制板鋪裝方式。”
該負責人表示,這種預制方案方便拆卸安裝,不需要現場切割,極大地避免了揚塵和噪音問題,而且運行中如有損壞可直接更換,更換時間短,對交通產生的不利因素小。“該方式施工精度高、施工速度快、施工現場對交通干擾小。同時,工業化預制板采用大尺寸、抗壓、耐磨的混凝土產品,道路彎拉強度、抗極限承載能力優于石材類鋪裝產品,使用年限上優于石材。”
針對大家反映的顛簸、易滑的問題,該負責人表示,公司將加大對非機動車道板的巡查頻率,及時發現存在隱患的非機動車道板并當天進行處置。同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對邊角破損、沉陷、錯臺的非機動車道板進行調平處理,對嚴重下撓或斷裂的非機動車道板進行更換等。此外,還將在轉彎半徑較小、雨天易打滑的位置,設置警示標志,提醒騎行者減速并注意安全。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實習生 楊玙睿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