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末去青龍湖濕地公園組隊‘打野’(挖野菜、撿野生菌、摘野生果蔬等),希望不會‘空軍’(空手而歸)。”

  “主打一個體驗,不敢吃。因為看到菌子腦海里會響起那首民謠‘紅傘傘,白桿桿,吃完一起躺板板。’(說的就是吃野生菌中毒后的情形)”

  “周末的快樂是撿菌子給的”……

  最近,成都人的周末很忙,不僅忙著露營、去龍泉山追日出,還忙著去公園里撿菌子。甚至有“撿菌人”在網絡平臺分享了“撿菌攻略”,更有好奇的市民通過網絡組隊加入到“撿菌大軍”中,感受“打野”的樂趣。一時間成都掀起了一股“撿菌子”(以雞樅菌為主)熱潮。

  撿菌子體驗如何?有沒有安全風險?有哪些注意事項?8月27日凌晨5時30分許,紅星新聞記者來到青龍湖濕地公園,尋找“撿菌人”的身影,并實地體驗在公園里撿菌子。

 ▲網絡上,“撿菌人”分享的撿菌攻略 ▲網絡上,“撿菌人”分享的撿菌攻略

  公園里的“撿菌人”:

  天不亮就開撿,開口第一句“撿到菌子了嗎?”

  凌晨5點40分,青龍湖濕地公園已有市民在綠道上跑步、騎行。沿著綠道往北走,旁邊的樹林里不時有手電光束在晃動。“他們來撿菌子,凌晨3、4點就有人來啦。打著手電筒在樹林里挖,頭天晚上下過雨,第二天土里肯定會冒出野生菌子。”65歲的市民朱常貴說,自己就住在青龍湖濕地公園二期附近,每天都會來這里鍛煉身體,“最近站在家里窗戶邊,時不時能看到樹林里有手電筒發出來的光亮。”

▲凌晨的“撿菌人”▲凌晨的“撿菌人”

  “可能是氣溫的原因,也可能是來的人多了,這兩天樹林里的菌子少了。”在一旁鍛煉身體的市民林祥國表示,今年8月初開始,來青龍湖濕地公園撿菌子的人變多了,“有些懂菌子生長規律的人,一早上可以撿3—4斤菌子,滿滿一口袋。”另一市民周春莉補充說,“沒撿到菌子的人,會挖些筍子,摘些青花椒帶回家,總不能白來嘛。”

▲青龍湖濕地公園里組隊的“撿菌人”▲青龍湖濕地公園里組隊的“撿菌人”

  記者注意到,穿著長褲,褲腿、鞋子上布滿泥點,且手提塑料籮筐的人,基本都是來撿菌子的。有意思的是,這群“撿菌人”之間似乎有種默契,彼此擦肩而過時先用眼神交流,隨后開口第一句話便是“撿到菌子了嗎?”。還有人見面相視一笑,不說一句話,但會互相搖頭,代表“今日無收獲”。

  “我們在樹林里找了2個多小時,看到幾朵顏色鮮艷一看就有毒的菌子,能食用的菌子是一朵也沒撿到。”為撿菌子,許餅餅和同伴組了個群結伴而來,隊友佳佳說,“菌子沒撿到,卻在樹林里看到日出了,‘丁達爾’效應很美。”接著,他們向記者展示了自帶的撿菌工具,其中包括塑料籮筐、種花用的鐵鏟、釘耙和線手套。

 ▲“撿菌人”的工具 ▲“撿菌人”的工具

  在靠近龍紋島的樹林里,出現了另一撥撿菌人,“我們凌晨5點就到了,菌子可能都被上一撥4點多來的人挖完了。我看到他們撿了半籮筐菌子呢。”陳可帆有些失落地說,自己和女友查了網上的“撿菌攻略”,特意早起從郫都區開車過來撿菌子,結果當了一盤“空軍”。“這種感覺就像‘買家秀’和‘賣家秀’。網上看人撿菌子滿載而歸,現實卻告訴我,重在參與,體驗過就好”。

  記者實地體驗:

  未找到雞樅菌卻遇到蛇,多數“撿菌人”空手而歸

  上午7時許,記者來到“撿菌攻略”上分享的地址(青龍湖濕地公園二期附近),發現綠道邊的野道沿途上,背陰的大樹腳下有多處用小鐵鏟、釘耙挖過的痕跡。

  進入樹林10分鐘左右,記者在一株腐木附近的草堆旁發現幾朵菌子。這幾朵菌子呈白色傘狀,其周圍還有剛破土而出的一窩白色圓頭小菌子,看上去并非印象中鮮艷的毒蘑菇。但通過識圖辨物,記者發現此菌或為馬勃菌,有毒性。

  越往樹林深處走,光線越暗,地面也更潮濕。期間,蚊蟲和螞蟻較多,就在一個山坡靠近小水潭的地方,記者還遇到一條通體呈白黑色花紋,長約近1米的花蛇。不僅如此,隨著太陽的升起,地表溫度開始升高,樹林里越發悶熱,若沒有準備防曬降溫物品很容易出現中暑癥狀。沿途的樹叢里還有棕紅色的菌,經識圖辨別均為有毒菌類。期間,記者在樹林里還看到青花椒樹及筍子,幾乎都有人為采摘過的痕跡。

▲“撿菌人”正在挖菌▲“撿菌人”正在挖菌

  體驗過程中,記者在不同的樹林里遇到近10撥“撿菌人”,其中8組空手而歸,僅有2組人挖到筍子、木耳和青花椒帶走。

  “我們找了2個多小時,只找到幾朵‘mini’菌子,帶回家做個紀念。”記者見到市民陳先生和其女朋友時,兩人拿著登山杖,雖然褲腳和鞋子上已掛滿泥漬,但還是熱情地展示了他們的“戰績”。另一組“撿菌人”云珠和她的朋友則沒那么幸運,樹林里搜尋了近3個小時,“沒看到可以吃的菌子,挖了點筍子帶走。”她們笑著說,“撿沒撿到不要緊,重要的是體驗‘打野’這個過程。早上我們在樹林里看到好幾撥人,只有一組大爺大媽帶隊的好像有點收獲,撿到半筐菌子”。

▲“撿菌人”撿的筍子和青花椒▲“撿菌人”撿的筍子和青花椒

  在另一片樹林里,市民陳先生介紹,自己曾在成都周邊的山里挖到過靈芝、松茸以及可以食用菌類(雞樅菌、羊肚菌等),“早上7點多到的,從雙流開車過來,帶家人來體驗‘打野’。不過沒什么收獲,找了1個多小時,只找到一些小木耳。”

  在歷時3小時的撿菌體驗中,記者并未找到網友所說的雞樅菌,且從記者的個人體驗感來看,撿菌過程存在一定風險,且菌子數量較少。

  對此,青龍湖濕地公園現場管理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也注意到這一現象(撿菌子),目前已加強現場管理力度。我們的工作人員在巡邏時發現這類情況(撿菌子),會及時進行勸導。”不僅如此,園區內部分地方還有安全警示牌,提示有蛇出沒,“這些警示牌一直都有,希望大家在游玩時注意安全”。

  專家提醒:

  理性參與撿菌,注意生態多樣性保護

  作為全球范圍內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成都生物種類繁多、門類齊全,特有、珍稀物種異常豐富。數據顯示,目前青龍湖濕地公園已記錄野生鳥類200多種,其中稀有、易危、瀕危鳥類30余種。此外,這是一個綜合性公園,有濕地、樹林和大面積草地,所以生態資源豐富且珍貴。

  據多位有經驗的“撿菌人”透露,除青龍湖濕地公園外,成都的天府大道附近、龍泉山(百工堰公園)、雙流牧馬山等地都能撿到菌子。那么,成都“撿菌人”撿到的這些菌子到底是什么菌?經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強教授鑒別,部分人撿到的確實是雞樅菌,以青龍湖濕地公園里撿到的雞樅菌為例,這個季節(氣溫高、雨水多)其生長速度很快,所以容易被采摘到。不過,“采摘野生菌類,沒有專業人員指導是很危險的,應堅決杜絕食用。”

  至于記者在青龍湖濕地公園里看到的菌類,林強表示,基本都是有毒的,其中包括環柄菇類、雪白鬼傘以及絲蓋傘類。“成都周邊,比如公園里、綠化帶等地,常見的菌類有條紋盔孢傘、大青褶菌、白毒鵝膏菌等,都是劇毒致死的菌類。”以鵝膏菌類舉例,鵝膏屬形態是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而有此形態的菌子大多有毒甚至劇毒。“鵝膏菌類是致死率最高的劇毒蘑菇。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中樞神經系統等損害極為嚴重。”

▲青龍湖濕地公園樹林里找到的菌,環柄菇類、馬勃、雪白鬼傘以及絲蓋傘類▲青龍湖濕地公園樹林里找到的菌,環柄菇類、馬勃、雪白鬼傘以及絲蓋傘類

  對成都公園里撿菌子變得火熱這一現象,林強表示擔憂,“在生態系統這個‘金字塔’里,菌類屬于最底層,但它(菌類)在生態系統中并非可有可無的。它是物質的分解者、循環者。”這也意味著,有菌類生長的區域,代表其生態環境健康,一些種類可能是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菌類,因此大家在撿菌的同時要注意生態多樣性的保護。”最后,林強建議市民理性參與撿菌體驗,且盡量不食用自己采摘和不認識的菌類,因為可能存在無毒與有毒菌子混淆的危險。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攝影報道

  部分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