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期間,以打鐵花、舞火龍為代表的非遺文化項目在成都“出圈”,成為深受市民歡迎的新耍法之一,也為非遺傳承人增強了“把非遺燒火龍推向市場”的動力。

在天府新區官塘村,面塑、根雕、竹編、滎經窯、織錦等非遺文化項目云集。在用蜀錦裝點的博物館,精美的蜀錦隨處可見,匠人用一針一絲織就的人物、花鳥惟妙惟肖,山水綿紋細膩生動。在國家級非遺項目滎經砂器燒制技藝展示院落,堆起的煤渣、散落的砂器還原了一個燒制滎經砂器的窯,游客可再次了解滎經砂器從采料、制胚、晾曬到焙燒、上釉的全流程。
當夜幕降臨,燈光秀和傳統的打鐵花裝點了鄉村的夜晚。據官塘鑄匠首席執行官吳佩娟介紹,去年春節期間,官塘推出打鐵花表演項目,精彩的表演在各個社交平臺引起良好的反響。今年官塘將打鐵花作為保留節目,春節前后已經持續表演了40多天。

元宵節的黃龍溪古鎮,飛檐翹角的建筑被花燈、燈籠裝點,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前去,讓游客感受到了古黃龍溪“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繁華。
據了解,黃龍溪古鎮為游客準備了舞龍舞獅、幺妹兒燈、府河號子、變臉吐火等多種傳統民俗文化表演。其中,大年初一至初五和正月十五晚上的“火龍燈舞”和“府河號子”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讓游客獲得沉浸式體驗。
在黃龍溪古鎮二期推出的火龍燈舞體驗活動,讓游客深度感受黃龍溪的特色文化。火龍燈舞是黃龍溪古鎮的傳統民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火龍燈舞的傳承人蘇磊表示,為了滿足各地的需求,他在黃龍溪緊急培訓了30多人學習火龍燈舞的技術,組成50多人的表演團隊,還從重慶銅梁邀請了六支隊伍表演。今年春節到元宵,他帶領的隊伍一共表演了將近50場火龍燈舞,足跡遍及雅安、樂山和成都等地,實現營業收入30多萬元,加上經他牽線給其他火龍隊的活,共計實現70多萬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