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委會:

  小區綠化“野蠻生長”

  希望既有樹又能優化停車位

  按照公示的信息,此方案是由小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共同商議的。

  “很多業主反映,小區里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停車,二是綠化。”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王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小區一直以來停車位嚴重不足,全小區288戶只有30多個停車位,很多車輛在小區“亂”停,或者在外違停。“同時也需要改造下小區綠化,小區里綠化都不能稱作為綠化,叫‘野蠻生長’。”

  “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商量,請來專業公司勘察,希望能夠在有樹的同時優化出停車位。也就是說,在樹基本上不動的情況下增加停車位。”王先生強調,是優化灌木叢,在樹與樹之間增加停車位。

  ▲規劃圖

  因為方案還在公示階段,要等到公示期滿后,根據投票結果來看是否向街道辦、社區報備。

  “這個方案需要征求整個社區的業主同意,如果按照相關規定,達到規定數量的業主允許,那就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還是盡量保留一部分綠地。”對于修整去除部分綠地增設車位的辦法,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艷艷表示。

  對于老小區停車難問題,陳艷艷也提出,“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老小區本身的空間,挖掘老小區本身的停車資源,比如說開辟立體車位、開辟新的地方來增設停車位。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共享停車模式,居民區和工作區的停車時間需求是不一樣的,可以實現共享停車的模式。此外,還可以利用老小區路邊的道路,分時段來進行停車。”

  爭論背后:

  汽車保有量全國第二

  成都“破局”探索一直在進行

  停車難不僅僅是戀日家園C區的困擾。事實上,老小區停車難問題,本身也已不是新話題。

  據公安部最新統計,截至2022年9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12億輛,其中成都汽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居全國第二。龐大的汽車保有量也給車位規劃帶來巨大挑戰。

  成都的不少老小區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汽車保有量并不大,但隨著社會發展,汽車數量激增,老小區的原始規劃已經無法適應現今的停車問題。在成都,關于停車難的問題也一直在探索。

  高新區肖家河新盛社區內,修建18年的和平苑小區終于在去年改造完工。小區改造的重要項目之一就是解決困擾居民的停車難問題——在小區新建立體停車場。

  “由于場地受限,立體停車場我們只修建了兩層,停車位增加到120多個,能滿足一半住戶的停車需求。”新盛社區黨委書記趙彥介紹,“對于原來沒有車位的居民來說肯定是更方便了。”車主按下相應的按鈕,車庫就可以自動進行車輛移動,只要兩三分鐘,車輛就可以出庫。同時小區內的智慧大屏還在升級改造中,改造完成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當日剩余的車位數。

  此外,在高新區中和玉津未來公園社區,規劃通過立體化停車改造、城市剩余空間臨時改造、小區車位錯時共享三種方式,進一步增加中和老城區停車位供給,推進該區域范圍停車場300米服務半徑基本實現全覆蓋。

  另據媒體報道,今年6月份,成都首個利用院內空間建設的智能機械停車庫在高升橋北街正式建成投用。該停車庫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院內空間進行建設,占地僅738平方米,將原先只能停42輛車的泊位,增加至可提供停車位360個,極大緩解了周邊老舊小區停車難題。

  最新條例: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提出系列停車難“破題”措施

  據了解,成都市現行《成都市機動車停車場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自2008年發布施行至今已14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停車引發的各類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

  今年9月,《成都市機動車停車場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在網上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城市有機更新應當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老舊樓宇等改造,積極擴建新建停車設施。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老舊小區停車設施建設統籌協調推進機制,加強與老舊小區的銜接,在周邊廠區、街區、樓宇等地統籌解決小區停車問題。”

  同時,其中還明確:“住宅區沒有停車場或者停車場不能滿足本小區居民停車需求時,在不影響道路安全和暢通、不占用消防通道及綠地的情況下,在按照相關法律條款規定的相關程序決定后,可以在小區內業主共有道路及其他場地設置停車位。”

  為了避免新小區“重走老路”,《成都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明確,將二環以內住宅的機動車位,由過去的每百平方米最低配建0.7個車位提高到1個,二環以外從過去的1個提高到1.2個。

  紅星新聞記者 顏雪 實習生 楊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