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為小區(qū)做點什么。”小區(qū)封控后,這個念頭在業(yè)主周女士腦海冒出后,便開始“生長”。

  一家人齊上陣——從3歲多的稚子到年近7旬老人——寫加油貼紙、去市場訂貨、再分裝……第二天,105份蔬菜包被送到成都金牛區(qū)一品天下D區(qū)小區(qū)門口,接著由志愿者接力送到每戶手中。

  業(yè)主群里的“感謝”在刷屏,周女士被業(yè)主們喚做“中國好鄰居”,平時都是擦身而過的都市“鄰居”,這次經歷讓大家距離更近了。

  周女士的收獲不止于此。在她看來,一家人的參與充滿了意義。

  計劃

  最近,周女士和家人都住在孩子的爺爺家,沒有回一品天下D區(qū)的家。7月25日上午周女士丈夫打來電話:因疫情防控,金牛區(qū)一品天下D區(qū)被封控了。

  “當時有點著急,和丈夫念叨著:要不要給小區(qū)做點什么——我們在外面,方便得多。”周女士記得,兩人討論過去做志愿者,“但家里老人67歲了,還有兩個小朋友需要照顧。”最后討論的結果是:給封控區(qū)的鄰居們送菜。

  周女士解釋,一方面送菜能實際解決鄰居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測算過,“小區(qū)100多戶,對我們來說是力所能及的事。”夫妻倆達成一致,家里老人也贊同,兩個小朋友一個10歲、一個3歲多也躍躍欲試。

  ▲給蔬菜包里放入“暖心話”貼紙

  開干

  說干就干。

  周女士先聯(lián)系了小區(qū)物管,“篩查的數據顯示,小區(qū)目前在家的有105戶。”

  心里有了底,她又去了附近常去的黃忠集貿市場,對比一番后選了一家下單。準備些什么菜?夫妻倆思量了一番,“肯定得有肉,天氣熱,土豆、西紅柿、豇豆容易存放,相應的綠葉菜就被排除了。”

  家里也沒有閑著,大家計劃每個蔬菜包里放一個標簽,至于標簽上的內容,就交給了公公,“他創(chuàng)作了小詩。”謄寫也是全家的工作。小朋友們在標簽上還加上了自己的鼓勵:“加油”。

  ▲送菜過程中

  接力

  7月26日上午9點整,周女士夫妻倆和家人一起來到菜市場,開始分裝、放入標簽紙。大約10點左右,菜市場老板用面包車免費把這105包菜送到一品天下D區(qū)小區(qū)門口。

  防控工作人員與周女士的家人一起,把菜從車上搬下來。接著,交給小區(qū)內的防疫人員,再由他們送到105戶居民的手中。

  ▲送菜過程中

  周女士給小區(qū)疫情防控人員還準備了好幾箱飲用水,同樣寫有貼紙:“感謝你們應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請大家喝口水吧。辛苦了。”

  到此,送菜的念頭從計劃到執(zhí)行完畢,大約24小時。當天下午,周女士和菜市場老板結賬,花了5000多元,“力所能及,可以承受”。

  ▲由封控區(qū)工作人員接力轉運

  收獲

  業(yè)主群里“沸騰”了,感謝的話像彈幕一樣開始刷屏,周女士也被住戶們稱作“中國好鄰居”。住戶田先生直言,收到蔬菜包時一家人都非常感動,邱先生看到蔬菜包里的“暖心話”貼紙,“心里很感動,特別暖。”

  周女士告訴記者,其實每個城市小區(qū)都差不多,都是擦身而過的“鄰居”。住戶高女士表示,這段經歷也讓他們感受到鄰里關系的珍貴。

  周女士的收獲不止于此。回家路上,3歲多的小女兒嘴里的“開心”不斷,她用掌握不多的詞匯咿咿呀呀說:“今天我給鄰居送菜了,所以我很開心。”回家后,67歲的公公也很欣慰,不久前公公也為疫情防控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在周女士看來,這是一種家風的傳承。

  ▲業(yè)主群里的刷屏感謝

  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 圖據金牛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