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風貌提升
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在“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風貌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任務方面,《規劃》提出,全面實施片區有機更新行動。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整體推進老城區173個老舊片區成片更新。
將補齊老舊片區配套設施。結合城市開敞空間,完善老城綠道系統,強化居住與就業兩端的軌道站點覆蓋率。
將提升街區風貌和環境品質。每年實施城市既有建筑風貌提升不少于13個片區,每年打造特色街區不少于20條。加快街頭綠地、小游園建設和老舊公園改造提升,實施錦江公園和一環路子街巷整治提升,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統籌“金角銀邊”城市空間更新利用,累計打造1000處融合體育、文化、休閑、商業等功能的“金角銀邊”示范點位。

將探索天府文化演繹時代路徑。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對街巷肌理、重要建筑、原生樹木、記憶節點等應保盡保,以原真形象留住城市記憶。
在“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增強市民獲得感”任務方面,《規劃》提出將實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精準補短板行動。
將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新建、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400所,新增學位30萬個,滿足市民對優質教育需求。強化養老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社區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設施,新增普惠性養老床位1萬張,加快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補齊公共文化設施短板,新增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230個。豐富家門口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構建15分鐘健身圈,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新建、改造菜市場400家以上,打造15分鐘“菜籃子”基本公共服務圈。
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建設
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
在“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引領城市發展格局”任務方面,《規劃》則提出,將推動同城化軌道交通發展,構建軌道上的都市圈。
將優化都市圈鐵路運力資源配置,充分利用成渝中線、成都外環鐵路等富余能力,加大鐵路公交化改造力度,強化遠郊區(市)縣與中心城區軌道交通聯系,力爭2025年底形成“一環七射”公交化運營網絡,使成都市境內鐵路公交化運營總里程達560公里,有力支持軌道上的都市圈建設。
將推動西部片區旅游軌道建設,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在西部片區等中心城區外圍合理選擇發展中低速磁浮、有軌電車、空軌等制式,形成城市軌道交通多制式協調發展新格局,助力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實驗區建設。推動西部片區旅游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增強機場、鐵路樞紐到重要旅游景點“快進慢游”基礎設施功能。到2025年末,建成運營有軌電車等中小運量軌道交通70公里,西部片區力爭開工建設1個旅游軌道交通項目。

將強化軌道公交慢行有機融合,引導綠色低碳出行。堅持公交優先發展理念,以軌道交通為中心統籌強化“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與高效銜接,構建“軌道引領、公交優先”格局。到2025年末,錦江區、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金牛區、高新區軌道站點周邊50米公交接駁站覆蓋率不低于85%。
在“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提高市政設施功能品質”方面,《規劃》提出,將加快推進基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整體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運行效率。
將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建立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大力發展線上線下社區服務業,接入電商、配送、健身、文化、旅游、家裝、租賃等優質服務,拓展家政、教育、護理、養老等增值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
開展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推進建筑綠色發展
開展村鎮建設行動、推進政務服務精細化建設
在開展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方面,《規劃》提出,將構建彈性基礎設施網絡。將韌性標準融入城市規劃體系,提高城市重要建筑和生命線系統等關鍵設施設防標準等級,優化防災減災空間,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將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保護市域生態本底,推進綠廊、綠楔、綠帶等生態廊道建設,強化城市生態空間和生態網絡的修復保護。
在大力推進建筑綠色發展,促進城鄉建設轉型方面,《規劃》則提出,將提升綠色建筑質量。推動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高品質綠色建筑,鼓勵發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老舊建筑節能、減排、節水、降噪、雨污分流和管網改造等綠色化改造等。
在“扎實開展村鎮建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方面,《規劃》提出,將推廣現代宜居型農房。深入開展新型農房建設試點,積極推廣輕鋼裝配式綠色節能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農房建設,建成一批“功能現代、結構安全、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綠色環保”的宜居型示范農房。
而在“推進政務服務精細化建設,提升行業治理質效”方面,《規劃》則提出,將積極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項目審批“全程網辦”“一網通辦”,實現同一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依申請類事項可網辦率100%、政務服務大廳辦理事項網上可預約率100%,進一步提高建筑領域行政審批效率。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