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自然博物館是成都首座不規則形態公共建筑。”該負責人表示,博物館極具特色的建筑外形受到了市民的稱贊和關注,但也讓它成為當地施工難度最大的公共建筑。
例如,為營造蜀山嶙峋效果,項目采用雙層幕墻,外幕墻總面積達4.89萬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計有70余個,外幕墻支座6000余個……為此,項目團隊專門成立外幕墻攻關技術小組,并采用大量智慧建造技術,讓靜態圖紙最終“立”了起來,“活”了起來。從該項目開工建設以來,先后獲得中國鋼結構金獎、2020第三屆“優路杯”全國BIM技術大賽金獎等獎項。
館里真“有礦”
走進博物館的大門,里面的空間開闊。據項目承建方中鐵建工集團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展廳面積共17005平方米,共設6大主題展廳,包括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龍行川渝廳、探秘恐龍廳、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同時配設臨時展廳,4D影院、學術報告廳等。
博物館的一層主要是地質環境廳和礦產資源廳的所在。邁步進入地質環境廳,最吸睛的是一個巨大的、緩慢旋轉的“地球”,在深藍色的夜空背景下,地球上的紋理分毫畢現。頂層用微型燈組成的“星空”時不時有流星劃過,照亮了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整個太陽系被高仿真還原,帶光環的土星、赤紅色的火星、體積最大的木星……

據介紹,地質環境廳的展示面積約962平方米,層高7米。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豐富的地學旅游資源、四川易發的地質災害類型……地質環境廳使用了許多立體模型、彩色圖解甚至沙盤分別對地球的結構、內部圈層、四川地區的地質結構和生態系統等進行詳細解說,在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中,觀眾可清晰窺見地球的奧秘。
與地質環境廳毗鄰的礦產資源廳則用五個單元向觀眾展示了礦產、礦物、寶玉石等自然資源的種類和特征。展廳中,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礦石在燈光下閃爍著史前神秘的光澤,
礦產資源廳還配備了礦產世界流水屏互動系統,只要在觸摸屏“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水氣礦產”的選項中輕輕一點,該種類的礦物圖片就如同瀑布般從觀眾面前的屏幕中“流”下。互動設備的配置,為觀眾了解地球資源、學習地理知識提供了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新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