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開幕。黨代會報告中提到,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突出發展生物醫藥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并對產業建圈強鏈中的相關關鍵環節作出系統謀劃和工作部署。

  來自企業一線的黨代表尤其關注黨代會報告中給產業發展釋放出的新機遇,黨代會報告中的一些“關鍵詞”正在引發來自醫藥行業的黨代表們熱議:千億級醫藥產業集群,供應鏈、資金鏈、創新鏈如何補齊“關鍵一環”?

  構建安全穩定的藥材供應鏈、資金鏈

  打造數字化車間,做強做優做大川藥工業

  “黨代會報告提到,加快建設健康成都,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作為一名來自企業一線的黨代表,讓我感受到中醫藥發展愈發受到重視,很受鼓舞。”聆聽了黨代會報告后,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四川光大制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巫登菊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充滿期待。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巫登菊▲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巫登菊

  而另外一項正在推進的工作同樣讓她對自己所從事的中醫藥事業滿懷憧憬,“公司投建的新廠區正在搶抓工期,進展順利,這個項目累計投資額超6億元,預計今年12月底竣工,明年3月實現入駐,這個項目也會融入到成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中去。”

  面對未來,有發展的新契機,而當下中醫藥行業也面臨一些“成長的煩惱”。“成都單個品種產值過億的中藥品類并不多”“本地中藥制藥行業全過程自動化控制水平還需要提升,尤其是數字化工廠建設步伐需要提速”……談到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巫登菊既感到興奮,內心也有隱憂。

  “中醫藥產業鏈包括藥材供給、研發生產等環節,在上游供給端,成都應該進一步提升藥材供給能力。”巫登菊介紹,她所在的光大制藥通過自建、共建等形式打造了一條牢固的上游供應鏈,“我們擁有100多個中藥品類,不可能實現藥材完全自種,公司在全國各地都布局了藥材采購基地,也通過和農戶合作的形式建設藥材基地。藥材的收成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對企業而言,打造一條穩定可控的供應鏈至關重要。”

  黨代會報告指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這讓巫登菊看到了中藥制藥產業的更大前景。“不過,本地中藥制藥企業的自動化程度還需要提升。”她建議,成都應加快川藥工業提質增速,做強做優做大川藥工業,大力投入裝備升級及技術改進。

  “中藥制造環節的自動化水平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產品生產效率和安全性,藥品的生產環節尤其嚴密,不能出現任何紕漏,應該提升工藝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控制,全生產周期數據實時監控、全程可追溯,加快川藥龍頭企業培育,提升川藥品牌市場影響力。”巫登菊坦言,企業的工業技改環節由于設備投入大,資金鏈不能斷掉,期待成都出臺針對性的金融舉措,鼓勵更多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實現綠色生產。

  成果轉化初期的問題如何解決?

  讓“10家平臺服務100家企業”成為可能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諾和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夏欣儀在黨代會期間的分組討論上分享一些行業信息,黨代會報告讓她對創新藥的發展產生了更多憧憬:“生物醫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是一項長期堅持的事業,需要政策、技術、人才、資金、市場、服務等方面支撐。”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夏欣儀▲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夏欣儀

  一個明顯的利好,讓夏欣儀感覺到之前和公司團隊一直憧憬的愿景有望提前實現。黨代會報告提到,加快培育發展產業生態,支持重點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共享中試生產、檢測等公共技術平臺,鼓勵引導產業聯盟、行業商協會等專業服務機構協同招商、資源共享。

  “對生物醫藥企業而言,中試放大是實現成果轉化的必由之路,黨代會報告尤其提到‘共享中試、檢測等公共技術平臺’,這個共享平臺一旦打造出來,能夠給企業的成果轉化帶來全面、高效、專業的服務體驗,加速藥企研發項目走向市場化的進程。”夏欣儀說。

  2018年,成都諾和晟泰落地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業務聚焦多肽藥物領域。“目前已經有一些創新藥產品即將進入GLP(注:符合《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研究階段,這就涉及到中試環節,我們已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布局了上萬平米的符合GMP(注: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條件的生產車間,既能滿足未來生產,也能滿足中試。”在夏欣儀看來,站在整個產業層面看,一個問題值得關注,“如何解決生物醫藥創新創業團隊中試放大問題,打通成果轉化初期落地的瓶頸,從而無縫接軌產業化?這就需要一個整合中試、檢測等資源的公共技術平臺。”

  “尤其對初創型企業而言,前期往往主攻技術研發,研發資金占比較大,而中試是創新鏈上的關鍵一環,可通過政府部門去打造一個集聚多方優質資源的公共技術平臺,并采取企業化運作模式,讓生物醫藥企業能夠在這里順利開展中試、檢測等業務。”夏欣儀說,公共技術平臺能夠降低企業自建中試平臺的成本,從行業發展看,會帶來資源集聚效應,避免整個產業的資源浪費,“試想一下,過去可能100家企業要建設100個中試平臺,搭建了一些公共技術平臺后,也許10家平臺就能夠服務100家企業,實現以點帶面的作用。”

  在藥企創新鏈環節上,夏欣儀還提到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實際上,本地藥企在研發過程中的很多試劑耗材主要來自省外,比如蘇州和上海等地,我們也在尋求能夠達到替代條件的本地供應商,期待成都企業未來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就近形成上下游供應鏈。”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