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格局將變成“菱形四角”
早在2021年4月成渝地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調研座談會上,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曾表示,當前,中國機場網絡布局總體仍呈“東強西弱、東密西疏”態勢,在廣大西部地區,機場網和航線網還缺少一個有力的戰略支撐,而積極推進成渝世界機場群建設,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機場群實現協調聯動發展,中國機場網絡布局將更加均衡,整個航空運輸網絡結構也將得到質的提升。
2020年2月24日發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中國民航將形成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為頂點的菱形四角主干道。
自新冠疫情2020年爆發以來,給民航業帶來巨大沖擊,但成都重慶主要機場的客流量排名卻逆勢上揚。《2020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公報》顯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2020年旅客吞吐量在全國機場中分列第2位和第4位,比上年分別上升了2位和5位。

周順波告訴澎湃新聞,建設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將極大改變中國民航業的發展格局。
他分析說,中國機場群由過去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組成的三角支撐格局,將演變為加上成渝的“菱形四角”發展格局,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成為支撐我國民航發展的第四極,而這一“菱形四角”是未來中國民航發展的“黃金四極”,各家航司將各自圍繞“黃金四極”布局中轉樞紐節點,組織相應的航線銜接,這將大大改變我國民航競爭格局。
他認為,中國民航“黃金四極”將改變東部與中西部民航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極大增強航空業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形成東中西聯動發展的民航業格局。
成渝三大機場分工仍不夠明確
中國民航局在3月15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描繪了成渝世界級機場群的未來藍圖:到2025年,成渝地區的民航運輸機場達到12個,年客貨保障能力分別約為2.1億人次和370萬噸,年起降保障150萬架次左右。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官網資料顯示,成渝地區機場2019年旅客吞吐量約1.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111萬噸,起降96萬架次。
對照2019年新冠疫情前的成渝機場情況,若達到中國民航局提出的上述目標,3年內成渝地區機場旅客吞吐量將增加近一倍。這是個不小的挑戰,成渝世界機場群如何擔起重任?
周順波告訴澎湃新聞,目前成渝機場群的保障能力不是問題,成都第二機場即天府機場已經投運,重慶江北機場正在擴建,重慶第二機場也在規劃籌備之中,未來建成之后完全能夠達到2.1億人次和370萬噸的客貨保障能力。
他同時表示,對成渝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戰在于,新冠疫情沖擊下的國際民航運輸仍受到諸多限制,國內不時散發局部疫情,導致航空出行客流目前仍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周順波建議,世界級機場群的建設,核心還是要面向世界的競爭,構建面向全球的航空運輸網絡,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國內。
他認為,從這一點看,無論是國際客運還是國際貨運,成渝機場群仍存在比較大的短板,與香港以及北上廣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另外,機場群的建設還在于協同合作,目前成渝機場群樞紐和干支線機場的分工基本明確,但重慶江北、成都雙流、成都天府機場三大樞紐之間如何分工仍不夠明確,需要建立起順應市場需求、提升運作保障效率、降低航司成本多方共贏的合作機制,“機場群建設的下一步重點也應在此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