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亞飛

  8月17日,記者從成都市民政局獲悉,《成都市綠色殯葬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計劃》)印發,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為契機,圍繞建設惠民、綠色、文明殯葬,創新推動綠色殯葬工作,完善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到2023年,實現全市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和制度配套基本健全,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80%,建設一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消除居民小區搭棚治喪亂象。

  提高獎補標準

  建成成都市智慧殯葬服務監管系統平臺

  近年來,成都通過推行普惠型惠民殯葬政策,越來越多市民群眾接受并踐行綠色殯葬。為全面落實成都市惠民殯葬政策,《計劃》提出,加大節地安葬獎補力度,節地安葬獎補1500元/個;加大生態安葬獎補力度,生態安葬獎補3000元/個。

  同時,堅持屬地政府主導,將在全市建設一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除成都高新區、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以外,其他區(市)縣新建(擴建)1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市級建成1—2個生態葬市級示范項目,保障群眾公益性安葬需求。將對現有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進行升級改造,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綠化率。現有經營性公墓新增建設區域節地生態安葬設施比例達到30%以上。鼓勵現有經營性公墓(機構)捐贈公益穴(格)位。

  今年10月,成都還將建成成都市智慧殯葬服務監管系統平臺,實現遺體全程跟蹤和殯葬服務全鏈條監督,并將服務監管系統納入智慧城市治理體系,方便手機終端APP接入,提升殯葬服務管理水平。

  滿足群眾需求

  依托公共服務場所建設社區集中治喪場所

  《計劃》明確,要補齊殯葬短板,建成較為完善的集中治喪服務體系,消除居民小區搭棚治喪亂象,提升城市面貌和宜居品質。

  具體而言,成都高新區、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主要依托市殯儀館、東郊殯儀館充足的火化能力和成熟的殯葬服務條件,通過館內新建、現有場地提升改造、殯儀館周邊聯合新建等方式,建設滿足該區域群眾治喪需求并輻射周邊區域、包含遺體服務功能在內的大型集中治喪中心;同時依托鎮(街道)、村(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建設滿足群眾就近治喪需求、不具有遺體服務功能的社區集中治喪場所。

  其他區(市)縣則要充分依托殯儀館、殯管站(殯管所),通過提升改造,拓展、完善服務功能,以自建、購買服務等方式,建設包含遺體服務功能在內的區域全覆蓋并輻射周邊區域的集中治喪中心;根據群眾需求,依托鎮(街道)、村(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建設滿足群眾就近治喪需求、不具有遺體服務功能的社區集中治喪場所。無殯儀館、殯管站(殯管所)的區(市)縣要結合總體規劃,利用鎮(街道)、村(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建設(改造)不具有遺體服務功能的多點位治喪場所。

  此外,《行動計劃》還提到,要強化禁燃禁放管控。同時,在群眾祭祀高峰期,深入宣傳殯葬法規政策,形成綠色殯葬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