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成都市雙流區2020年第67批次建設用地的批復》,這是四川用地審批權下放后,由市級人民政府審批的第一個征地批復。
四川批次建設用地一直是由省政府批復,為何這次會審批主體會變成市級?源于四川的一項制度改革。去年11月,四川省政府下發《關于委托行使天府新區、中國(綿陽)科技城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權的通知》,決定委托成都、綿陽、眉山市政府行使省級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權(簡稱“省級用地審批權”)。
此次成都市政府對雙流區2020年第67批次建設用地的批復,標志著我省委托行使省級用地審批權正式運行。此舉有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
“土地審批集中在一個地方,很難實現優化配置。”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認為,用地審批權“下放”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表明我國用地制度改革向前邁了一步。
對地方來說,審批權下放,最直接的利好就是可以縮短審批時間。“現行征地審批程序比較復雜,環節很多,審批周期長,會導致建設項目用地得不到及時保障。”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姚樹榮說,為了讓項目盡快開工,有些項目會鋌而走險,在用地手續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動工,造成未批先建、邊占邊建等違法問題,最終又制約了項目的建設。審批權下放后,有助于減少土地違法現象的產生。相關專家認為,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背景下,下放審批權,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有利于打造服務型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給天府新區、綿陽科技城的發展增添活力。
此前,有觀點擔心,下放審批權后如果管理不當,可能會引發土地“征收熱”“賣地潮”,擴大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對此,省自然資源廳表示已建立有效的監管措施, 確保相關用地審批權“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今年5月31日,該廳進一步明確省級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權行文有關事項;6月1日四川省建設用地智能審批和管理系統啟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監管效能。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期四川還將出臺委托行使省級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權評估制度,開展土地管理水平綜合考核評價建立健全全省委托行使省級用地審批權監管制度,著力構建權責清晰、便捷高效、監管有力的委托行使省級用地審批權工作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