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細管理

  繡花功夫精準治堵

  建立由公安交管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聯動的道路硬件改善提升工作機制,定期開展交通堵點節點分析及對策研究。

  目前,成都交警已在82個機非路口設置“直行待行區”和“左轉待轉區”,路口車輛排隊長度明顯縮短,形成的規模效益相當于新增道路資源418.5車道·公里。同時持續打通97條斷頭路,有效消除道路“腸梗阻”,圍繞優化道路利用率,針對成都通勤交通特點,綜合設置6條潮汐單向交通、潮汐可變車道。聯動城管部門采取“投入小、工期短、見效快”的交通工程改造,以“微創手術”消除43個擁堵節點,大幅提高節點通行效率。

  信號配時精細化管理

  降低道路擁堵指數

  成都交警采取“干道優先,提高綠信比”的方法,已在中心城區進出城主干道和重要環線構建了50余條信號綠波帶,并通過信號燈綠波帶控制策略,提高信號運行協調性,增強路網通行效率,減少路上車輛通行時間,降低道路擁堵指數。同時,立足交通信號控制平臺,遠程優化信號燈配時,按需設計了221套配時方案,并及時要求建設業主按照告知單嚴格落實工作措施,使信號燈聯網率、配時優化反應時間及故障處置效率得到明顯改善,保障了施工路段的通行秩序。

  “軌道+公交+慢行”體系

  交通出行向綠色低碳轉變

  成都交警大力推進公交專用道“連線成網”,優化調整173條支線公交,在市區單向3車道以上的主次干道全部施劃公交專用道,在高架快速路全線設置了雙向BRT。目前,公交專用道達1084.3公里,公交專用道設置率達到公交線路總長的52%,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同時,按照“一點一策”科學制定軌道交通三期、四期9條在建線路的交通疏解方案,確保了軌道交通558公里運營里程按期實現。

  此外,配合建成自行車專用道300公里,打造安全連續、便捷舒適的慢行空間。目前,全市共享單車日均騎行量超200萬人次,共享單車與地鐵、公交接駁比例達40%,自行車出行比例由原來的3.7%增加至11.6%,相當于每天替代36萬輛小汽車出行。

  2017年7月,在全國首創推出“蓉e行”交通眾治平臺,發動345余家知名企業為589萬“蓉e行”用戶主動參與“私車停駛”提供獎勵,目前,共有60.8萬人次主動停駛私車,停駛天數約47.5萬天,平均每臺車申報停駛22天,“綠色出行”在成都實現了從社會共識轉化為全民行動的關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