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萬人跨越山海,因為一場“成馬”相聚在這座城市。11月29日,2020成都馬拉松(以下簡稱“成馬”)就要開跑。

  這已經是“成馬”第四年。四年來,從成為中國首個大滿貫候選賽事,到完賽成績可獲得世界田聯和AIMS認證,成馬不僅成為成都的城市IP,其蘊含的體育精神更是浸潤改變著這座城市。讓這座“安逸之城”,更添了“活力無限”。

  2017年,成都城區主干道上開啟“第一次奔跑”,也是這一年,“三城三都”走進成都人的生活;

  四年之后,今年“成馬”將在金沙遺址博物館、杜甫草堂、青羊宮、寬窄巷子、人民公園、天府廣場等城市地標中穿越古今,這些,恰恰是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最好解讀。

  四年,賽事與城市互相改變、促進、成就,一聲令下,從成都燦爛的古文明跑向澎湃的新時代。

▲成都馬拉松賽事 資料圖▲成都馬拉松賽事 資料圖

  從4萬到近10萬

  成都跑向世界,世界跑進成都

  2017年9月23日上午8時,2017成都國際馬拉松賽正式鳴槍開跑。來自智利、阿根廷等35個國家和地區的兩萬名選手,奔跑在天府大道的賽道上?!俺神R”的盛況,通過各大網絡平臺的直播,展現在全球億萬觀眾面前,由此落下成都馬拉松歷史第一筆:成都跑向世界,世界跑進成都。

  那時候,成都綠道剛剛開始建設,天府綠道規劃圖上那只“綠色蝴蝶”尚展翅待飛。

  隨著“成馬”國際影響不斷擴大,上面的數字,也在不斷創造歷史——2018年,“成馬”吸引了全球54個國家5萬余人報名,參賽規模擴大到2.8萬人。去年,報名人數已從最初的4萬上漲至近10萬,最終中簽的3萬名選手一起站上賽道,穿越成都大街小巷,領略公園城市的魅力。也是這一年,年僅3歲的成都馬拉松成為國內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聯盟(WMM)的候選賽事,成為一匹異軍突起的黑馬。

  四年間,一個更大的改變,來自“成馬”賽道。2018年,“成馬”賽道新增三分之一的天府綠道,讓選手在賽道上感受天府綠道之美。

  從最“耿直”的賽道,到“貫穿古今”的經典線路,每年“成馬”舉辦日,成都都給全世界的跑者和游客們,拿出一條集厚重歷史、繁華現代和生態文明于一體的賽道。這條賽道從金沙遺址博物館,途經琴臺路、安順廊橋、四川大學、望江樓公園、東湖公園、天府國際金融中心、環球中心、天府綠道桂溪生態公園,最終抵達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這條賽道,也讓“成馬”獲2018年中國田徑協會特色賽事“最美賽道”獎。

  隨之而來的是品牌價值的提升。國際知名的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發布了《2018馬拉松賽事媒體曝光價值報告》,報告選取了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和成都等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大型馬拉松賽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6場馬拉松所有贊助商獲得媒介曝光時長和媒體價值,成都馬拉松以12小時12分7秒的總時長和2710萬的總媒體價值排名第一。

▲2019年10月27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大道,馬拉松開賽。王勤 攝▲2019年10月27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大道,馬拉松開賽。王勤 攝

  “成馬”只是開篇

  越來越多的體育賽事選擇成都

  就在“成馬”第一年,2017年,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塑造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國際標識,提升城市文化溝通力和全球傳播力。

  事實上,“成馬”四年的發展史,只是成都推動建設“賽事名城”的縮影,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和國際規模賽事,選擇在成都落地開花。

  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指出,中國的城市走向世界體育名城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北京模式,通過舉辦奧運會、亞運會綜合性賽事來實現城市在全球的影響力;另一條是上海經驗,通過舉辦國際單項賽事最高級的賽事來提升城市的影響力。而成都的創新在于,博采北京模式和上海經驗的眾長。

  從最近的2019年來看,據中國田徑協會今年發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從城市來看,除直轄市外,2019年,成都以57場的規模賽事數量,穩居全國第一。除了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聯盟官宣成都馬拉松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同年6月,國際鐵人三項聯合會和國際籃聯分別授予成都“黃金主辦城市”稱號。

  這一年,成都還成功申辦2021年大運會、2022年世乒賽、2023年亞洲杯、2025年世運會等重大賽事,并成功舉辦第18屆世警會、國際籃聯三人籃球世界巡回大師賽、國際網聯青少年網球年終總決賽、國際乒聯男子女子乒乓球世界杯等32項國際賽事,還成功引入亞洲體育舞蹈聯合會總部,實現全市國際組織總部落戶“零”的突破。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范圍內體育賽事遭受重創的大背景下,成都逆勢出擊,成功獲得2020羽超、中甲和WCBA三項國內高級別職業聯賽的承辦權,并成功舉辦了2020全國射箭錦標賽。

  再往后看,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是中國西部地區首次舉辦的世界級綜合運動會;2022年,第56屆世界兵乓球團體錦標賽將讓“國球”在成都跳躍……

  一場場賽事帶來的,不僅僅是流量的涌入和經濟的激活,還有城市形象的傳播。第18屆世警會期間,世警聯合會主席拉瑞??铝炙咕褪①澇啥肌芭e辦了史上最棒的一屆世警會”,認為成都辦賽的精彩表現“讓世界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期待一個更加精彩的世界賽事名城”。

  相關產業也被拉動——2017年成都體育產業共實現收入558.08億元,2019年一舉突破700億元,今年有望破800億。

▲2019年8月9日,2019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龍舟比賽現場。孫琳 攝▲2019年8月9日,2019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龍舟比賽現場。孫琳 攝

  賽事促進城市有機更新

  “安逸之城”更添“活力無限”

  這四年,“成馬”也改變了成都城市氣質,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跑友”已經成為成都人社交的另一個密碼。

  在這背后,是世界最長的綠道系統密織成網,“15分鐘健身圈”正在市民“家門口”呈現。2020年已建成的3689公里天府綠道,植入體育設施1200余處,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國民體質中心100%覆蓋,街道(鄉鎮)全民健身設施全覆蓋。這些,讓成都人隨時隨地都可燃燒卡路里,也讓體育改變著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據成都市體育局攜手智能運動平臺咕咚聯合發布的《成馬四年,成都跑者行為大數據》顯示,近四年來,成都市民最愛的運動類型中,跑步以6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都跑者人數,較四年前增長86.4%。這表明,運動和健康,已成為越來越多成都人生活的重心。

  在運動場景中,天府綠道不僅有力支撐了成都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也給成都人提供了一個運動健身的最佳場景——咕咚大數據顯示,四年來,成都最受跑者歡迎的跑步路線從小區、公路,變成公園、大學校園。截至2020年10月,成都最熱門跑步路線中,青龍湖濕地公園跑場、錦城湖6公里跑場位居前兩位。

  這四年,“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成為熱詞,成都一次又一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體育功在其中——咕咚大數據顯示,四年間,成都跑者年人均跑步里程增長近1倍。其中,近4成跑者每周跑步次數大于等于3次;成都跑者單次跑步里程達半馬標準人數增長58.79%,高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平均增長39.52%;成都跑者單次跑步里程達全馬標準人數增長44.24%,與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持平。

▲2020年9月30日晚,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歷經76天時間實現泛光照明首亮▲2020年9月30日晚,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歷經76天時間實現泛光照明首亮

  從謀城到營城

  “幸福城市”的城市發展和市民收獲

  體育如何改變一座城市?成都龍泉驛區東安新城的崛起之勢,正是對“體育改變城市”的生動注解。

  8月18日,東安湖體育公園內,世界上最大“太陽神鳥”圖案在2021成都大運會主場館體育場呈現。在成都大運會、成都“東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多重戰略機遇疊加之下,東安新城加速長成。

  東安街道黨工委書記黃與紅表示,街道從落地起就“自帶光環”,肩負城市示范區、產業增長極的使命,承載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的期盼?!鞍准堊鲌D、平地起樓。”乘體育賽事之勢,該片區也將改變過去產業單一、發展滯后的面貌,按照公園城市的理念重新打造,集產業、生態、生活、城市功能于一體,成為市民居家生活的首選。

  賽事經濟作為一種流量經濟,當比賽結束后,人群和關注度逐漸發散,如何有效承接和轉化大型賽事紅利,也是成都即將面臨的課題。

  就在前兩天,在成馬發令槍打響前、大運會籌備的最后沖刺階段,成都召開了2020世界賽事名城發展大會暨成都市體育產業大會。大會期間,成都對外發布了“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機會清單”,邀請有識之士來成都共建賽事名城。

  謀賽、營城、興業、惠民,提升城市服務能力、讓群眾分享賽事紅利,才是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最終落腳點。亞洲體育產業協會副主席林顯鵬在會上就成都體育產業經營與城市更新的命題給出建議:利用以東安湖體育公園為代表的大運會場館建設,在未來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推動體育主題公園的建設,以此推動公園城市建設發展;加強戶外運動小鎮建設,打造戶外運動重要節點等。

  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于再清認為,目前成都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已經能夠滿足大型賽事舉辦,接下來就是要做好賽事營銷,“辦好賽事是最低要求,取得經濟效益,獲得精神、文化收益是賽事營城的更高要求?!?/p>

  這是“成馬”一路奔跑的意義,也是成都一路奔跑的意義。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