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社區

  聚焦為居住人群營造高品質宜居環境、便捷化公共服務配套、閑適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社區

  更加關注產業人才個性需求、屬地企業的功能需求,積極營造人城產高度融合的社區單元。

  鄉村社區

  突出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

  10月24日,在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公園社區”分論壇上,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發布了《成都市公園社區規劃導則》(以下簡稱“《導則》”),這是全國首個公園社區規劃導則。

  《導則》根據社區分布區域以及主導功能,將公園社區劃分為“城鎮社區”、“產業社區”和“鄉村社區”三大類,并綜合考慮三類社區的主導功能、規模分類和差異化特征人群需求差異性進行了分類設計。

  城鎮社區如何打造?

  以居住功能為主

  商業商務、創新研發功能為輔

  依照《導則》,城鎮社區的空間規模為1-3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為1萬-3萬人,主要定位為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內,以居住功能為主,商業商務、創新研發功能為輔的社區。

  城鎮社區如何打造?首先要注重“舒適生活,功能多元”。根據《導則》,城鎮社區要滿足多樣化居住需求,營造和諧包容、活力共享的生活氛圍。具體包括,倡導功能混合和土地復合利用,提供適度就近就業空間,促進居住就業適度平衡。還要鼓勵建設多類型、多標準的特色住宅產品,充分滿足各類人群差異化的合理住房需求。

  要注重“適度開發、開放活力”。要積極探索街區開放形態,創新激發社區場所活力。從做法上,《導則》鼓勵推行街區制,合理控制街區尺度,構建以人為本道路系統。還應探索類型多樣的社區開放模式和開放形態,激活社區街道節點,提升社區活力。

  要注重“全齡友好、全時服務”。《導則》提出,關注人的全生命周期,精準配置多樣化多層次的生活服務設施,營造美好生活意境。包括,要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按照“5-10分鐘,15分鐘”兩類圈層配置“8大類18項”公共服務設施;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增設安全的兒童空間、便捷的適老服務等配套設施,充分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要基于社區消費需求變化規律,營造社區“7天×24小時”消費場景,保持社區全時化活力。

  要注重“多彩感知、人文滲透”。根據《導則》,要注重社區空間的藝術化設計、場景化營造,提升社區文化品位。具體包括,挖掘社區歷史文化主題,植入突出地域特色、體現人文特征的文化符號,打造社區文化品牌;突出社區人文特征,以場景營造促進社區人文滲透,提升社區人文生活感知。

  要注重“閑適安逸、獨立慢行”。在這一方面,要著眼多樣化交通出行需求,打造便捷宜人的綠色交通體系。具體包括,要結合人群需求,加強社區綠道建設,打造獨立的通學優先、居民健身、商業步行道等;要以軌道交通為引領,增強社區交通接駁能力和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升居民出行便捷性和舒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