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打補丁”多地抑制“商住房”項目

  7月31日,一度因為不限購、不限貸便于投資的商務公寓,在深圳迎來關鍵時刻。

  當天,深圳市出臺政策——停止商務公寓審批,而將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包括適度提高居住用地比例,鼓勵已批商務公寓項目轉為可售型人才房。

  “這是繼北京、上海加碼‘商住房’規范之后,又一個城市給商務公寓市場‘打補丁’的舉措。”成都全心地產副總裁黃憶根說,由于各大城市住宅限購,一些在限購區域沒有資格買住宅的投資購房者,便看好不限購的“類住宅”商務公寓產品,導致深圳等城市這類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甚至讓一些城市居民產生“恐慌”,對整個房地產市場帶來一定不利影響,也不符合“房住不炒”的主基調。

  據了解,“商住房”指商業用房和辦公用房,主要用于企業辦公和個人創業辦公司。在建筑規范上沒有商辦類住房,酒店式公寓、公寓式辦公,在建筑規范里都是沒有的。“類住宅”一般是把辦公和工業廠房切割改造成具有住宅功能的房子,因此衍生了“商住房”類住宅。

  商務公寓具有居住屬性,明確有獨立衛生間的、有可以接入天然氣的,跟住宅設計規范完全一樣。跟商品住宅的唯一差別是產權,商業用地土地使用權是40年。商務公寓,在深圳建筑標準和建筑設計規范中都有涵蓋,這類產品是合法的,但是“商住房”類住宅打“擦邊球”,成為市場的“灰色地帶”。

  “停止審批商務公寓,鼓勵一些項目轉為可售型人才住房,這一舉措將從根本上改變一些區域‘重商業輕住宅’的用地規劃,從源頭解決供地市場矛盾。”人文財經觀察人士秦朔認為,因為工業用地和住宅用地失衡,導致辦公樓空置率持續攀升,而商品住房價格居高不下,住宅用地矛盾突出。

  成都首個“商改住”項目 銷售低于市場預期

  記者走訪了解到,多個城市在給商住項目“打補丁”的政策中,都鼓勵“改為可售住房”。2016年,四川省出臺的《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中規定:“已全部繳清土地出讓金的待開發商業用地,可根據土地使用權人申請,在符合規劃和有關規定條件下,經審批轉型為商品住宅用地,重新核定出讓價款。”

  記者采訪了解到,四川首個“商改住”項目——成都茂業豪園6月下旬拿到預售證開始銷售,“但開盤當日,銷售低于之前的市場預期。”業內人士介紹說,該項目首期推出180多套房源,售價與周邊的二手房價格相比優勢并不明顯,是導致銷售低于預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