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別讓“不知情”變成“不高興”

  □張舟

  汛期已至,崇州懷遠鎮的定江大橋到底需不需要修,應該怎么修?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之所以在當地居民中引起種種疑慮,原因在于政府相關部門沒有與公眾進行有效互動和交流,以至于公眾“沉沒而執拗的低音”被忽略,關切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不知情”變成了“不理解”“不高興”。如果長此以往,不僅埋下矛盾的隱患,更可能成為未來工作的阻礙,值得我們每個人重視和警惕。

  其實,公眾提出自己的關切,除了希望問題能夠得以解決,更希望看到有關部門認真了解、及時回應、快速處理的態度和行動。要學會傾聽,是因為每一個聲音的背后,都包含著公眾未被滿足的愿望和被壓抑的情緒。不傾聽,等于是捂住了耳朵,蒙上了眼睛,辜負了公眾的信任與期待;要學會回應,是因為每一次的直言回應,都將打消公眾的疑慮和困惑。不回應,看似“繞開”了問題,但也意味著錯失了一次向公眾說真話、交實底的機會。

  傾聽意見,回應關切,是協調利益關系,理順社會心態的第一步,是政府密切聯系群眾,實現有效互動的重要過程,也是我們完善公共治理,凝聚社會共識,讓公眾和政府建立互信與依賴的必然路徑,更是我們化解矛盾、破除質疑、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這一問一答,一求一應,看似簡單卻極其重要,花再多時間琢磨思考,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