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事關市民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居住品質。6月9日和10日,成都市住建局做客《成都面對面·黨風政風熱線》,對于市民長期關注的老舊小區改造、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和街巷游線體系建設等民生焦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老舊小區改造計劃三年完成831個項目
據成都市住建局更新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成都市共計完成4300余個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建筑面積2983萬平方米,惠及居民超38萬戶,有力促進了成都市宜居品質的提升。
據介紹,成都市自2015年起,銳意創新、先行先試,以老舊院落專項改造工作的形式啟動實施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將成都市城鎮范圍內2004年前合法建成的,不具備專業物管的,未繳納齊住房專項維修資金的老舊小區納入改造范疇,經過不斷探索,逐步形成“硬件與軟件同步,改造與管理并重”的“成都經驗”。
記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市正在根據中央、省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政策導向,制定新一輪的《成都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拓展開展范圍,充實改造內涵,具體目標到2022年,計劃三年共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831個,今年完成300個,力促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實現對全市基本設施落后、安全隱患突出的基礎類老舊院落應改盡改。
在改造內容上,成都市將統籌考慮居民意愿和客觀實際,區分輕重緩急,遵循經濟適用的改造原則,因地制宜實施改造:一是重點補齊民生短板,側重小區基礎配套設施的提升與人居環境改善,著力解決老舊小區水電氣信供應不暢、雨季內澇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難點問題。二是按照“因地制宜、一院一策”理念,全面推進小區安防設施完善、公共環境整治、共用設施設備改善、路面翻新和房屋共用部位整治等系統改造。三是堅持“改好更要管好”,加強長效機制建設。一方面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由群眾在專業化物業企業、其他管理人或自我管理三種方式中自主選擇,構建起民事民商、民事民定、民事民管的物業服務形態;另一方面通過“居民自籌+政府補貼+公共收益補充”的方式,建立健全老舊小區房屋專項維修資金歸集、使用、續籌機制,為小區后續自我維護、自我發展奠定基礎。
6個街坊12條街巷今年亮相
通過有機更新提升城市品質也是成都市近年來的重點工作。截至目前,成都在“中優”片區的城市更新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備受關注的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和街巷游線體系建設,就一直不斷在上新。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為了推動成片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品質、產業能級和宜居宜業水平,成都以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項目為抓手,構建“兩環八線十三片”街巷游線體系。
截至目前,“八街九坊十景”27個項目中,猛追灣街一坊三巷、棗子巷中醫藥文旅街區、音樂坊首開區等11個項目已完工,42條街巷中,黃傘巷、大川巷等6條已建成。
今年年底前,還將陸續呈現寬窄匠造所、愛樂環等6個街坊項目和濱河坊、大學路、仁厚街等12條街巷,以科學的方法、藝術的表達、文旅的融合,向社會完整呈現成都悠久的歷史和綿延的文脈。
華西社區報記者 郝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