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首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建成后如何“引鳳入巢”?如何借力“新基建”塑造成都吸引力?未來如何發揮作用?眾多專家向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暢談了超算中心帶給城市的機遇,并為其未來發展建言。
6月11日下午,在由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成都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成都超算中心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承辦,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支持的成都首屆超級計算創新應用天府論壇上,成都超級計算中心正式亮相。
成都超算中心以安全可控的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系統為核心,應用領域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各方面,是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戰略支撐項目,計算密度、功率密度全球領先,將于今年9月建成投運。
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何鐵寧:
超算中心是成都吸引先進制造業的新基建
“原來川大和電子科大的項目計算需求要跑到上海、深圳去使用超級計算機,成都的超級計算中心將來在配套和技術上完全有可能做出優勢吸引北京、上海的計算需求。”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何鐵寧談到了建設超級計算中心的必要性,他說:“超算中心是成都吸引先進制造業的新基建。”
何鐵寧用“科學家手里的計算器”來形容超級計算中心的基礎性作用。除了科學研究,超級計算中心還能吸引更多科研企業,產生合作。“發動機軟件完成后,可以吸引發動機研發企業的聚集。”何鐵寧舉例。事實上,不光是科研企業,很多中小企業同樣有計算需求,但受限于體量小、資金鏈薄弱,很難獲得計算能力,超級計算中心作為公共資源的補充能夠起到基礎設施的作用。
何鐵寧對超級計算中心未來的功能應用進行了定義,主要分為能力型和容量型兩類。針對大型工程建設、疫苗開發等能力型計算需求,超級計算中心能夠把算力集中投入,通過計算不同研究方向的可行性,極大縮短項目時間。
“但這樣的問題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時候超級計算中心面對的是幾十上百個小應用的計算需求相加,這種容量型的需求是超級計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何鐵寧說,“如何對接需求、如何培養配套應用,是超級計算中心將來的主要任務之一。”
談到成都建設超級計算中心的后發優勢,何鐵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發優勢是暫時的,技術性較強的新基建具有一種特殊性,即時間限制。我們的超級計算中心要盡快投入使用,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遲學斌:
能否提供特色化服務,是成都超算中心未來發展的關鍵
“成都超算中心的建成和投用,將為中小企業打開一扇此前不敢想象的大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遲學斌在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遲學斌介紹,超算裝置把無數可能性進行優選,如在新藥研發領域,很多藥物、配方,可先在計算機上做篩選、模擬,再擇優進行臨床實驗,如此,將大大縮短研究時間,為企業節省大量成本。他舉例,以往需耗時七八年才能研發成功的新藥,有了超算中心的科技支持,一兩年就可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大機器可以解決大問題,也能為地方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遲學斌認為,成都超算中心將在“新基建”大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超算中心為依托,成都將吸引一大批有需求的高新技術企業前來落戶,同時,集聚更多領軍型科技創新人才,推動產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為成都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面,遲學斌認為,超算中心廣泛的輻射面,還將間接帶動水電、5G等產業產生經濟效應。
此外,結合地處科創新高地和西部的地緣優勢,成都超算中心將為成都在動力研究、宇宙觀測、裝備制造等大科學裝置的發展中,發揮出明顯助力作用。
未來,成都超算中心如何更好發揮作用?遲學斌說:“能否提供特色化服務,是成都超算中心未來發展的關鍵。”為此,他建議成都超算中心發揮地域特色,結合優勢產業,如立足西部地區占優的空氣動力學、天文數據、裝備制造等學科,在技術服務、軟件、程序等方面發力。同時,與高校院所學科建設相結合,解決未來的人才問題。
四川大學教授李象遠:
打造全國領先的超算中心
要解決軟件生態和應用場景
“對于超算而言,硬件設計非常重要,成都恰當其時。”四川大學教授李象遠表示。
李象遠提出,成都是中國西部的“窗口”城市,而作為科技產業鏈發展的基礎,成都超算中心的創建,將推動成都工業發展水平,促進成都高科技產業持續發展,讓成都變成一個科技創新的巨大磁場。
但另一方面,李象遠也指出,在搭建超算中心的硬件環境之外,后續軟件生態打造、尋求更多應用場景也尤為重要。
他認為,軟件生態是超算行業痛點,應用場景則是超算未來生存的關鍵。四川大學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領域學科均有所布局,對超算需求巨大。為此他建議,成都超算中心可加強與高校院所合作,通過對更多科學研究裝置提供服務,創新驅動高端制造業,以此反向拉動對超算的需求,創造更多應用場景。
反過來,依托坐落于成都的各大高校及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成都超算中心將用高質量科技服務為城市引聚更多人才,以此形成一個良性生態。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彭祥萍 鄒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