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群眾需求,地攤選址有講究

  根據居民需求,彭州市設置南河東街市場、南橋夜市、朋城遠界夜間攤區、紫光興城臨時攤區、高鐵站臨時攤區等16個便民疏導點,引導、規范腌鹵熟食、水果、蔬菜等游商入市交易,滿足周邊居民消費需求,幫助400余戶攤販恢復經營。

  同時,對置信逸都城、望蜀里等五個大型商圈開展上門指導,允許其在規定區域內通過擺放花籃、花車等方式進行占道宣傳、促銷,通過活動刺激商圈周邊消費;在各商圈附近新增共享單車停放點67處,增加商圈人氣。

  • 便民不擾民,采用積分管理

  彭州市有關負責人介紹,彭州市加強對便民疏導點、外擺攤區等需求相對集中區域的管控力度,提煉“四保持兩配備”管理標準,要求商販需保持環境衛生良好,保持擺放整齊有序,保持人行通道暢通,保持經營無噪音;需配備垃圾容器,需配備防油地氈,避免造成道路擁堵、衛生臟亂情況,實現“便民不擾民”。

  同時,在便民疏導點實施攤區自治和積分管理制度,與攤販代表簽訂公約,由攤販負責對該疏導點的清潔衛生、市容秩序進行維護,執法人員進行監督、考核。攤販積分滿分為10分,違反管理細則扣除相應分值,當積分扣至5分時,責令攤販停業整改;積分扣完時,取消該攤販經營資格。

  另外,在七里香溪臨時水果攤區、紫光興城臨時蔬菜攤區設置特色標志牌,統一夜市飲食攤區的車身、顏色、地氈、垃圾桶、公示牌,并通過燈光效果營造夜色經濟氛圍。對小北街便民疏導點進行提檔升級,通過修建“小火車”商鋪的方式,打造能融入城市風貌,彰顯彭州特色的高品質疏導點。

  最后,彭州市利用社區城管工作站,開展支部手拉手活動,加強與街道、社區、商戶的聯動,動員社區工作人員參與到臨時占道、越門經營的規范及對市民的宣傳工作中,構建“執法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的管理體系,打通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紅星新聞記者 袁勇(圖片由彭州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