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梁現瑞 林凌)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成都怎么辦?放寬占道經營被普遍點贊,臨時攤點未來還允許繼續擺下去么?危機關頭開張的“市長茶館”,危機過后還開不開?帶著問題,記者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

  談“六穩”“六保”:

  實施“六大行動”,打出組合拳

  記者: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一再強調,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作為一個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特大城市,成都如何落實總書記的指示?

  羅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成都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提出了要以“六大行動”落實“六穩”工作、“六保”任務,并在已有實踐的基礎上,制定了為期三年的行動方案,目前已通過相關會議審議,正在深入系統地推進“六大行動”實施。

  記者:“六大行動”包括哪些?

  羅強:“六大行動”包括就業促進專項行動、新消費引領的提振內需行動、工業穩鏈補鏈行動、“新基建”牽引的項目促建行動、穩外資外貿行動、“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涵蓋了當前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方方面面。

  記者:從目前來看,能否看到一些初步的成效?

  羅強:疫情確實對全市經濟社會造成了很大沖擊,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下降3.0%,但分月來看,已經開始逐步恢復。其中3月工業增加值增長6.2%,較1—2月收窄6.2個百分點。

  自2月3日起,僅用23天,成都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100%復工,3月份37個行業大類中19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

  從橫向來看,一季度,成都GDP總量上升至全國第六,比2018年第八位上升了兩位。

  談放寬占道經營:

  因為有度,會長期堅持

  記者:不久前,成都推出的允許店鋪商戶在一定區域內占道經營等一系列復工復產舉措,得到了全國很多網友點贊。不過,現在大家關心,或者也叫擔心,就是這些特殊時期推出的政策,會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取消,尤其是像明年的大運會期間?

  羅強:可以明確地說,這些政策將堅持下去。截至5月22日,全市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2000多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萬多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的復工率超過98%,實現了讓商販流動起來、商鋪活躍起來、消費者信心提振起來的目的。

  記者:長期堅持的底氣何在?會不會給城市管理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甚至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羅強: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我們收放有度。這次的適度放寬占道經營,那不是無原則的,而是有原則的,比如我們要求,不能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占他人利益,所以就不會擔心“亂”,也是因為有度,長期堅持才有了底氣。

  談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修路、搭臺、賣貨、請客、優境“五大并舉”

  記者:黨中央國務院最新出臺的《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成都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從西部內陸到國際門戶,您認為該如何來建好這個門戶?發揮門戶功能?

  羅強:建好這個門戶,在我們看來,首先是繼續修好“路”;不斷拓展聯結世界的大通道,讓更多人能進來。

  去年我們新開通國際定期直飛航線15條,今年我們將在做好國際(地區)定期直飛航線復飛工作得基礎上,繼續拓展國際航線、加密航班頻次;明年天府國際機場運營后,我們的全球通達能力還會有更大提升。

  其次,要持續搭好“臺”,持續完善雙向開放的大平臺,不斷提高自貿區投資便利化水平,啟動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多式聯運綜合試驗區,加快創建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持續強化國別園區、中國歐洲中心等平臺功能;

  第三,要推動賣好“貨”,加快發展互利互惠的大經貿,不斷拓展外貿主要目標市場,積極爭取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以工業穩鏈補鏈專項行動提升涉外供應鏈穩定性;

  第四,要繼續請好“客”,持續深化全面合作的大交流。以“迎大運”為契機,積極引入高質量國際資源,努力締造更多“重量級”友好城市;

  最后,要繼續優化“境”,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大環境,把客人請得來,還要留得住。

  記者:既然是門戶,就不能光顧著自己,還得想著門后這一屋子的人。

  羅強:當然。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要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作為主干城市,成都未來將把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加快建設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成都都市圈,進一步做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能級支撐。

  談網絡理政:

  環境投訴明顯減少,教育醫療問題上升較快

  記者:我們知道,您一直重視互聯網的力量,通過這種新手段,來收集民意,解決問題。除了及時回應解決問題外,您有沒有發現最近民意關注的熱點出現一些新變化?比如對于霧霾的關注在下降?哪些方面在上升?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羅強:近年來,我們堅持轉變治理思維,聚焦民生訴求,按照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社會訴求“一鍵回應”目標,縱深推進網絡理政,依托互聯網收集民情民意、解決困難問題。2019年,網絡理政平臺共收集群眾來電來信334.7萬條,訴求解決率86.6%、群眾滿意率91.8%,有效回應社會關切。

  記者:收集到了問題,相當于接到了試卷,答得如何?

  羅強:拿前幾年市民反映最集中的大氣污染問題來說吧。針對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關心關注的大氣質量問題,我們深入實施“鐵腕治霾”、科技治氣,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堅持一天一天摳優良天氣、一微克一微克摳細顆粒物濃度。

  2019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87天,未出現重污染天氣,再次刷新2013年空氣質量評價新標準實施以來的最好水平,成功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在成都看到雪山已經成為一種新時尚。相比之下,2013年,成都市優良天氣的數量只有132天。不僅大氣環境在大幅度改善,我們的水、土壤等質量也在不斷改善。

  記者:天更藍,水更清,網上來信的數量和結構有沒有啥變化?

  羅強:從數量來看,依然很多,但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隨著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市民群眾的關注焦點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我們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當前市民群眾關于空氣污染的討論熱度、頻次都有所降低,同時,對疫情防控、復產復工復學、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的關注度較高,這也為我們當前的工作劃出了重點。

  談“市長茶館”:

  茶館照開,主題會變

  記者:怎么來應對這些變化?

  羅強:在疫情防控方面,我們將持續扎牢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兩道防線,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有序推動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同時,持續推進15分鐘公共服務圈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和保障,提升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水平。

  記者:個人的感覺,這兩年似乎市民對于上學,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反應比較多?

  羅強:確實這樣,尤其是在高新區這樣的地方,幼兒園小學學位供需缺口很大,對此,市委市政府也在抓緊解決,去年,成都新增了13萬個幼兒園小學學位。今年,將繼續增加13萬個。相信再努力兩年,這個問題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緩解。

  記者:2016年至今,“市長茶館”連續舉辦了4屆,很多人想知道,茶館繼續開嗎?主題變不變?

  羅強:“市長茶館”經成為了我們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徑和廣大市民參與公共決策的重要渠道。這四年,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空氣質量問題,所以我們始終聚焦這一主題盯住抓抓落實,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成都的空氣質量正在持續向好。

  群眾是出卷人,也是閱卷人,政府是答卷人。哪里有堵點痛點,我們就往哪里用力。隨著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我們今年的“市長茶館”的主題可能會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將繼續聚焦市民群眾最關心關注的話題,與大家面對面進行對話和討論。

  屆時,我們將精心組織、甄選主題,傾聽大家的心聲,收集真知灼見,歡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建言獻策,共謀民生福祉、共建幸福成都、共享治理成果,為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能走進現實中“市民茶館”的畢竟是少數,我關心的是,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們在網上給你寫的信,你自己會看嗎?

  羅強:整體來說,市長信箱、市長熱線有一套專門的人馬在運行,定期通報,督查落實,我自己每天都會看,而且會選一些重要問題親自回復,因為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

  (確實不假,就在記者采訪現場,羅強市長還當場就一條街道銀杏樹的去留問題給市民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