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人們的生活,放慢了城市的腳步。但一座韌性的城市,必備應對挑戰的能力,危中覓機發展自己。

  面對疫情,成都充分發揮社區發展治理優勢, 第一時間扎牢“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線:全市4370個城鄉社區迅速轉化為4370個阻擊“陣地”,49萬基層治理力量參與一線防控;23.7萬名醫療衛生人員白衣執甲、沖鋒在前;廣大市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 共同構筑了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

  通過疫情“大考”,成都向外界展示了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體系的強大韌性和張力。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盡力把疫情的沖擊降至最低。今年市“兩會”上,成都正式亮出了疫情影響下的“一季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45.57億,躋身全國前六??v向比,疫情沖擊之下經濟總量同比下降3% ;橫向看,成都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相對增速靠前,體現了城市發展的動力。

  這背后,是成都打出的一系列“組合拳”——2月6日,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的“成都20條”發布;2月15日,成都率先提出建立規上企業聯絡員制度和中小企業行業協會聯絡專班制度,逐企走訪落實好各項援企政策;3月2日,成都進一步提出要深入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專項行動,全面落實“一家規上企業一名聯絡員、一個行業一個專班”制度;3月4日,“成都33條”發布,從幫企業精準紓困、擴大有效需求等方面助力奪取“雙勝利”;一批批重大項目先后簽約、開工……

  疫情挑戰下的“成都作為”,是中國城市砥礪前行的注腳,是中國經濟軔性復蘇的投射。

  時間的刻度,清晰刻錄下城市前行的路。

  回顧過去一年,天府綠道、東進、新經濟、社區治理……,標注了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征程上的精彩路標。2019年,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萬億元、增長7.8% ,總量排名全國城市第7,上升1位,圓滿完成了既定目標。

  這個數字背后最大的亮色就在于突出了“高質量”。成績單的表面,是成都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持續提升;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會展經濟、文化旅游、生活服務五大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實施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和“雙百工程”,新經濟企業總數增至36萬戶,獨角獸企業增至6個,新經濟活力居全國城市前列;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前十、2019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2019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獎……成績單的背后,勾勒出成都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型之路,彰顯了成都城市能級之變。

  縱有疫情影響,發展不容松勁。今年“兩會”上,成都提出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繼續保持高于全省態勢、繼續保持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位勢。可以看出,成都將過去對GDP的“絕對增長目標”,轉變為“相對增長目標”。這一變化,在情理之中,既實事求是,又飽含動力。

  “1、1、1.2、1.4、1.4”5個數字,分別是2015年至2019年,四川年度GDP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的百分點數值。應對發展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今年四川提出GDP增速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而成都又提出增速高于全省,顯然,這是一種自我加壓,體現了首位城市的自我擔當,也展現出成都對城市發展坐標的深刻認知。

  這一發展目標既堅持底線思維,兜住民生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又堅持目標導向,繼續保持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位勢,爭取實現“雙勝利”。

  淡化GDP增長預期目標,背后還有更為深刻的思考邏輯。隨著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既要速度更講質量,只要把握應對得當,眼下一時的速度放緩,會轉化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積極因素。

  疫情帶來的沖擊還會繼續,國內個別地方疫情反彈風險增大,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因素增加,但同時要看到積極“內因”的作用,成都面臨國家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疫情催生新經濟新消費的市場機遇。

  抓好機遇,就能轉化為新的發展勢能。

  今年,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六大行動”將是成都接下來的重要著力點,是值得關注的城市發展動力。其中,既包括新消費引領的提振內需行動、工業穩鏈補鏈行動、“新基建”牽引的項目促建行動、穩外資穩外貿行動等經濟領域的機遇,同時也有就業促進專項行動、“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等民生領域的機遇。國內外有識之士及機構,當能從中讀懂成都今年的城市機遇,躬身入局與成都共謀發展。

  猶需記住的是,“戴著口罩謀發展”會成為一定時間內的常態。因此需要把疫情防控這根弦繃緊,把常態化疫情防控抓實抓細,加快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只要我們堅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就能挽回一度失去的春天,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中,抵達城市的發展坐標。

  紅星新聞評論員 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