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堂

  三個小伙伴都有“成就”

  命名過新種,發表過專業論文

  2019年的下半年,何力、田明義以及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的Thierry Deuve博士,開始共同撰寫論文。何力介紹,期間他需要描述洞穴昆蟲的發現經過、洞穴生境,以及洞穴里同時存在的其他生物,采集過程也由他在文章里介紹。

  11月份,論文完稿,何力被列為第二作者。2020年2月20日,文章在國際昆蟲學期刊《法國昆蟲學會年鑒》上在線刊載。田明義教授告訴記者,這本雜志是是世界上最早的昆蟲學刊物之一。

  文章里,較小的盲步甲新亞屬新種被命名為李圓蜀盲步甲,較大的新屬新種被命名為周超穴隘盲步甲。田明義教授介紹,周超穴隘歩甲是隘歩甲族在全球發現的第一個真洞穴種類,“此前發現的都是生活在地表,土棲。”

  2月20日晚間,何力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本人的第一份洞穴生物科研成果于今日發布,他連用三個“嗨森!”,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隨后,周超也發了一條朋友圈慶祝,不過末尾他特意注明:“所有活動均在完成工作和家庭所需后的業余時間內完成。”

  周超發昆蟲方面的論文還要更早一些,去年11月他就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和綿陽師范學院的昆蟲學者王成斌共同發表過論文,文章在國際著名動物分類學雜志《Zootaxa》在線發表,描述了產于貴州省的大鍬新種“天龍大鍬”。

  另一位小伙伴李圓是一名廚師,老家在德陽,從小就喜歡昆蟲。在李圓看來,用自己的名字給昆蟲命名雖很榮幸,“但昆蟲帶給我的,是一種精神享受。”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彭亮 圖據受訪者

  學者點贊

  愛好者采集、收藏

  有利于昆蟲學發展

  “專業學者出野外的時間和機會都有限,不一定有機會遇到新物種或者疑似新物種。我們采集到了標本,他們把文章做出來,大家都是在為科研作貢獻。”周超這樣評價自己和小伙伴的工作。

  “之前在四川發現的盲步甲一共有2個屬6個種,現在有4個屬8個種了。”何力也告訴記者,此前的6個種,他們已經追溯到模式產地采集到了3種,2020年他們的小目標是,采集到剩下的3種并重新做描述。

  華南農大的田明義教授告訴記者,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人們有博物的概念,“出去玩的話,會有意識地收集標本。”因而,昆蟲學的發展、自然博物館的建設都有賴于標本收藏人士的捐贈。

  “搞昆蟲學,首先要有標本,材料是基礎。”田明義說,隨著國內社會的發展,業余愛好者對昆蟲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將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