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

  燈籠白天放路邊無人問 “掛燈人”在“等”什么?

  14日上午10點,紅星路二段雙向八車道內車流疾馳。道路兩側的人行道路燈桿旁,放置著一串串比人高的大紅燈籠,引得行人紛紛側目拍照。燈籠為何在路邊放而不掛?成都市城管委的“掛燈人”笑了:“等天黑。”

  1月10日至15日,成都市城管委牽頭,在城區主干道和重要公共場所周邊集中安裝紅燈籠。安裝一組燈籠,需要1臺工程車,3個工作人員,耗費約15分鐘。“在工作日的白天,以折損四分之一通行能力的代價,占用紅星路一條機動車道,用于懸掛燈籠,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允許發生的事情。”紅燈籠技術安裝負責人鄧文全接到的指令簡單有力——“等”!

  為了提高安裝效率,工作人員利用白天時間,避開車流高峰,先將燈籠運送到街邊組裝好,晚上10點至次日凌晨6點再懸掛安裝。通宵安裝的那幾天夜里,飄著零星小雨,氣溫降至冬日低點,接近0℃。鄧文全活動著快凍麻的雙手,安裝速度一點沒減緩。

  燈籠的懸掛高度也經過了細致的考量。“根據《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規定,為保證道路交通安全,我們要求燈籠底部的安裝高度原則上不低于5.5米,最重要的是和路燈桿高度及周邊環境和諧統一。”成都市城管委市容和廣告招牌管理處副處長劉磊介紹。譬如,身高達15米的人民南路的玉蘭燈,就將燈籠“支架”懸掛在7米以上的位置。

  科學化

  提前5個月籌備 反復調試出燈籠最美姿態

  晚上6點05分,與紅星路相交的蜀都大道上,已懸掛好的紅燈籠隨路燈一同亮起,泛出暖暖的色調。在2020年春節期間,成都將在3.1萬余柱燈桿掛上了17.2萬個紅燈籠、5330個紅紅的中國結。其中,“5+2”主城區超1萬柱燈桿上,有超6萬個燈籠,裝點著新年。

  為了這次新年大秀,燈籠準備了長達5個月的時間,以“繡花”的功夫,將燈籠尺寸、顏色、亮度等調整到最美姿態。

  依照“選秀”標準——《路燈桿懸掛燈籠、中國結安裝技術導則》,直徑1米、0.8米、0.62米三種尺寸的燈籠入選,分別與城市主干道及重要場所周邊道路、次干路、支路搭檔。

  2019年10月,三種燈籠提前在老川藏路、天府大道上演了一場調試“預演”——偏紅的燈色較為刺眼,由上至下照射的光源會產生眩光,影響駕駛員視線。針對預演效果,工作人員反復調整試驗,將LED貼片燈盤置于燈籠下部向上發光后,完美解決了眩光問題。燈色則選擇了如臺燈般的5000K高亮色溫,看上去通透柔和。